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社区特大暴雨应急预案,你get了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社区特大暴雨应急预案,你get了吗?

引用
中国气象网
16
来源
1.
http://sh.cma.gov.cn/site/shqxj/search.html?searchWord=%E9%99%8D%E9%9B%A8%E9%87%8F&siteId=25
2.
https://news.qq.com/rain/a/20240911A085HN00
3.
https://xac.caa.edu.cn/wap/arc-633.html?type=arc&id=589
4.
http://fgw.kaifeng.gov.cn/kfsfzhggwyh/ctzgg/pc/content/content_1793875036595343360.html
5.
https://ajj.nanyang.gov.cn/2024/07-30/540714.html
6.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40911998988.html
7.
675ff841000000001300fbc1
8.
67601250000000001300ce96
9.
675ff13c000000000800ccb0
10.
67763173000000000900d414
11.
http://xinyiyaya.com/12684/202407/t20240701_1916734.html
12.
https://www.bjmtg.gov.cn/bjmtg/2024zcjd/202408/38069f88fc1845868077a9a81f130e76.shtml
13.
https://wjw.fujian.gov.cn/ztzl/jkjy/wsrxc/202408/t20240806_6497697.htm
14.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1876.htm
15.
https://www.guangde.gov.cn/OpennessContent/show/3300312.html
16.
https://www.forwardpathway.com/121017

“落雨大,水浸街”是老广人人会唱的童谣。8月21日,广州一场暴雨,荔湾区的增埗村又水浸了。

这个临河而建的村子曾是渔村,从古至今都易受洪涝影响,村里700多位居民,以60-90岁老人为主,是有名的“老人村。”

气候变化影响下,广东降水越来越多,4月降雨量更是刷新纪录。老人村的居民们如何应对?8月22日,南都记者记录了一场普通暴雨后,村民们怎样度过这平凡的一天。

“水浸”和被压住的沙井盖

暴雨后第二天,村里广场上已看不到积水,一个沙井盖被两个石凳和石板压住。村民说,昨天下水道口不停往上涌水,不压的话,盖子会被喷泉似的积水顶起。

8月22日,头天暴雨后,被石凳、石块压住的沙井盖。

压井盖是暴雨天常规动作,但不是所有人都赞成。一位村民说:“沙井盖被压住之后,那些脏水啊,全部从我家厕所冒出来了,所以现在一到下雨天,我就站在门口看着,不让人压。”但到后来,他不得不自己去压井盖,否则家门口要被淹。

这天下午2:00,天气预报说还有一场雨。石凳还没被搬走,这是村民球叔的“杰作”。他的名字里原本就带“球”字,脑袋也又圆又光,村里人亲切地喊他“球叔”。

趁雨还没来,球叔跟着5位社区气候风险应急响应小组成员,准备在暴雨后回访村里易受影响的人。成员们都是嫁入这个村的媳妇,大多都在村里生活了至少20年,其中一位是球叔的妻子。

球叔和应急响应小组排查村里风险点。

她们走进广场边上的蔡家祠堂,围坐在一张椭圆形大理石桌边,核对即将上门探视的名单,包括在家独居高龄老人、残障人士、无收入来源或因病返贫的居民。

一拨组员挨个给她们打电话,询问受灾情况;另一拨上门给村民送去应急包,里面有酒精、口罩、一次性毛巾、降温冰贴。

暴雨橙色、红色预警宣传页,上面写着“暴雨 唔使惊(不用惊)”。

跟着小组送完物资回到广场上,球叔注意到一个沙井盖被顶歪,他弯下腰、一点一点挪动井盖,最后用脚一推,井盖卡回原处。

这时,一个戴口罩、背着一箱消毒剂的男人,沿着广场一边走一边喷洒消毒液,走到广场前两棵大叶榕下时,他停了下来,把自己的手机递给球叔,让他帮自己拍照,记录一下工作场景。

“每次水浸后,街道都会派人来消杀。”应急响应小组一名成员英姐说,她拿出前一天拍的视频:广场上几乎所有沙井盖都在涌出浊水,有的地方积水涨到小腿肚子,“那个水一开始是清的,哇哟,后来又脏又臭!”英姐手在鼻子前扇了两下。

当天快到下午3:00,村民赶紧从停车场仓库搬出两台抽水机,往河里泵水,半小时后,水见了底,底下是一层黑色淤泥,“要趁还有水的时候扫,干了淤泥就扫不动了。”英姐说。

英姐记得,自2014年村里重新铺设地下水管道后,每逢暴雨,沙井盖就会往外涌水。从一家建筑公司退休的村民达叔分析,沙井盖反水,是因为河水上涨又褪去后,带走岸边泥土形成中空,在压力作用下,河水倒灌下水道。

村子广场是居民的活动空间。“增埗”意为落网捕鱼之处,村子有四百年历史。

增埗村广场西临增埗河,从广场往东,地势逐渐抬高,因此,住广场边上的村民是最易受灾群体。应急响应小组中不少人住在广场边上,其中就有英姐。

英姐全名徐凤英,1994年冬从邻村嫁到增埗村,她和丈夫是小学同学,她记得儿时到增埗村过龙舟节时,听说这里经常水浸。

达叔今年79岁,他记得几十年前,增埗河有现在三倍宽。西村街道水陆交通便利,20世纪初就有工厂落户,比如1928年设立的“西村士敏土厂”,也就是广州水泥厂前身;50-70年代,广州啤酒厂、西村发电厂等众多工厂相继设立。人们占用河道、填平大小河沟,盖起厂房和成片楼房,增埗河道逐渐变窄。

进入21世纪,广州城区向周边扩充,工厂在市政规划中搬离西村街道。水泥厂一名保安曾说:“我还是有可能继续在这里上班,到时候守的可能不是水泥厂,而是商场或者小区。”如今,西村街道商圈遍布、高楼林立,曾经的水泥厂遗留下一个巨大的烟囱,矗立在紧邻增埗村的增埗公园里。

西村街道改头换面,增埗河不复往日,“每逢端午前后,河水上涨,增埗村就会被淹。”达叔说。

嫁到增埗村的第二年夏天,英姐就跟着丈夫扛沙包、搬家具,年复一年。每次暴雨后,村里总有人喊:“英姐,抗洪啦!”有的外村人会问“有没有鱼捞啦?”。

英姐记忆中,最严重的一次“水浸”发生在2018年台风“山竹”来临时。那天中午开始涨水,英姐拔掉电脑主机和显示屏电源,往高处放,能搬动的东西都往桌上摞,她还跟环卫工人借来垃圾清运车,把床垫、柜子和沙发都搬到室外地势高的地方。

“那时我老公还没有中风,我们一起搬沙包,在家门口垒了6-7层高,不然进屋的水要淹得更高。沙包还是有空隙,水还是会渗进来,加上厕所下水道的水反涌上来,屋里的水也淹到了1米。” 英姐说。

冰箱搬不动,就泡在水里了,“好在背部散热板被包裹住,水进不去,现在还在用。”洪水褪去后,房子里都是死老鼠和死蟑螂,清理干净后,英姐从水龙头接出一根水管,把泡过水的家具冲洗一遍,“不然有一股味道,不光要打扫,还要消毒。”她说。

长期和水打交道,村民总结出一套生活智慧:屋里用实木的沙发和衣柜、塑料凳、大理石桌,“泡水不容易坏”,有的人用砖头垫高衣柜和冰箱,或给电器加装轮子,一户家住低洼处的居民在家里盖起阁楼,每天在一楼吃饭,爬上二楼睡觉。

一位村民垫高家里的衣柜。

多年来,随着堤坝增高,村子道路不断抬升。英姐说,她家地基也得跟着往上抬,原来一楼层高有7米,由于地面增高,现在挑高剩5米多。天花板隐隐有受潮发黑的痕迹,“白墙受潮容易掉墙皮,每年春节前都要重刷一遍白漆”,2018年“山竹”后,英姐家贴上防水瓷砖。

社区自己的“应急救援队”

2022年曾被称作“地球最热的一年”,英姐丈夫在这一年突发脑梗,为此她辞去托管班的工作,回家照顾老公。

经过近一年的康复训练,丈夫现在能自理了,英姐正式加入应急响应小组。目前,小组有21名成员,平均年龄超过55岁,在社工引导下,大家讨论决定,不同恶劣天气来临前、灾中和灾后应该怎么做。

于是就有了上文一幕,暴雨后第二天,小组成员给村里脆弱群体送应急包,检查村里的下水道和沙井盖。

支持应急响应小组的,还有长期关注气候变化的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千禾”)。2022年,千禾环境项目总监何昕在广州寻找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社区,计划和居民一起探索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增埗村不是广州唯一的易内涝社区,但它所在的西村街道成功培育出居民自治小组。

一家公益组织在西村和苑社区的项目结束后,自治小组“邻里帮帮队”现在仍在运转。“西村成功培育居民自治的经验,能极大降低后续的工作难度。”何昕说,千禾最终选定增埗村。

2022年9月,何昕和团队成员黄莹欣来到西村街社工服务站,驻站社工组织是“广州市荔湾区逢源人家服务中心”。何昕向社工表示,她们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