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和钱钟书:文学巨匠的婚姻启示录
杨绛和钱钟书:文学巨匠的婚姻启示录
“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这是杨绛先生对婚姻的深刻理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模范夫妻,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故事,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是一本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婚姻指南。
相互理解与支持
1932年,杨绛和钱钟书在清华大学初次相遇。钱钟书穿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杨绛则是一位才高八斗的大家闺秀,两人一见如故,开始了频繁的书信交流。不久后,他们便确定了恋爱关系。
1935年,钱钟书获得赴英国的公费留学机会,杨绛毅然决定放弃美国的奖学金,陪钱钟书一起到英国留学。在英国,杨绛不仅要兼顾自己的学业,还要照顾钱钟书的生活。钱钟书在生活方面不太擅长,杨绛便承担起了大部分家务。她不仅要做饭、洗衣,还要照顾钱钟书的身体健康。有一次,钱钟书在杨绛坐月子期间,尝试为她做鲫鱼汤,虽然做得不够完美,但这份心意让杨绛倍感温暖。
沟通与包容
在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生活中,沟通和包容是他们处理分歧的重要方式。他们懂得如何在分歧面前保持冷静,倾听和理解对方。例如,钱钟书在生活琐事上常常出错,但他会主动向杨绛道歉,而杨绛则会用幽默的方式化解矛盾。这种相互理解和包容,使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事业上的相互支持
在事业上,钱钟书和杨绛更是彼此的支持者。钱钟书在创作《围城》时,杨绛全力支持他减少课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写作上。为了给钱钟书创造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杨绛辞退了阿姨,主动承担起照顾钱钟书生活的重担。钱钟书在《围城》的序言中,也直接表达了对妻子的感激:“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监督,替我挡了很多事,省出很多时间来,得以积累写完,其实这本书应该献给她。”
同样,钱钟书也大力支持杨绛的翻译工作。在杨绛成为翻译家之前,傅雷就已经是很有名气的翻译家、美术评论家。傅雷曾鼓励杨绛做翻译工作,还曾请杨绛写稿,这对当时尚未有名气的杨绛来说是一种价值肯定和文学鼓励。在杨绛翻译《小癞子》时,傅雷赞誉她很有翻译天赋,语言掌握得很精妙。这份鼓励对刚刚接触翻译工作的杨绛来说来得很及时,在后来杨绛的翻译工作中,傅雷也常常和圈内人推荐。
相濡以沫,共度难关
在生活的磨难面前,钱钟书和杨绛始终相互扶持。1994年,钱钟书先生被查出患上了膀胱癌,需要住院治疗。杨绛先生在医院陪伴了钱钟书4年,其间钱钟书多次劝杨绛回家居住,但杨绛坚持留在医院陪伴。1997年,他们的女儿钱瑗因病去世,这对夫妇承受了巨大的悲痛。然而,他们没有被困难击垮,而是相互支撑,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先生继续钱钟书生前未完成的事业,她整理并出版了72卷《钱钟书手稿集》。杨绛先生还坚持继续创作,在高龄先后写下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多部优秀作品。杨绛女士完成了钱钟书先生的遗愿,在2016年时,以105岁的高龄,安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生活,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伴侣关系。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尊重。在他们的婚姻中,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细水长流的陪伴。正如杨绛所说:“我也不觉得委屈,因为爱,出于对钟书的爱,那我愿意为他做这些事情,爱不是盲目的,是因为理解,还有两个人互相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