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思无邪:孔子对《诗经》的著名评价
诗经思无邪:孔子对《诗经》的著名评价
"诗三百,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著名评价。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其中"思无邪"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思无邪"的含义及其在《诗经》中的体现。
《诗经·颂·鲁颂·駉》中的"思无邪"
《诗经·颂·鲁颂·駉》中的诗句原文如下: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对于"思无邪"的理解,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个"思无邪"本是《诗经·颂·鲁颂·駉》中的一句,孔子是借用来说明自己的道理。因此,有必要搞清楚《诗经》中的"思无邪"原本是怎么回事。
对"思无邪"的不同解读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有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思无邪"说,自产生以来就影响深远,但对其本义的理解,后世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纵观众多学者的观点,"思想纯正,没有任何杂念"这一解释为较多人所认可。
不同学者的观点
包咸:汉代包咸的"归于正",这里没有解释"思"字,大概也是把它看做发语词,或者根本就没重视"思"字,而把重点放在了"无邪"的解释上。
郑玄:郑玄《毛诗笺》注解为"思遵伯禽之法,专心无复邪意也",意思是说,鲁僖公在远郊放牧的时候,思想上就是遵循伯禽治国的方法,专心致志,不胡思乱想。
杨伯峻:杨伯峻将"思"理解为无意的语音词,本来没有意义,是孔子独创性的将其作"思想"解。
梁代黄侃:梁代黄侃《论语集解义疏》,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把"思"理解为动词"思考"。
程世德:程世德的《论语集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都把"思"看作语辞。李泽厚说,"思是语气助词,不作思想解,邪也不作邪恶解。"意为:《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虚假。
"思无邪"在《诗经》中的体现
诗歌内容的"思无邪"
《诗经》的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丰富多彩。必定是积极向上的思想纯正之作,且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水平,才能流传到几千年后的今天,并且长盛不衰。
爱情诗:如《秦风·蒹葭》、《邶风·静女》、《卫风·氓》,这些诗歌表现男女恋爱生活的喜怒哀乐,是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如此之真,如此之纯。
战争徭役诗:如《豳风·东山》、《小雅·北山》、《卫风·伯兮》,写了战争徭役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真实反映了劳苦大众的痛苦生活,字字真,句句正。
诗歌情感的"思无邪"
《诗经》中反映的是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对战争徭役的不满之情,对统治者的怨愤之情,歌功颂德之情……皆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之情、纯真之情、无邪之情。
艺术手法的"思无邪"
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诗歌》作品以朴素自然的写实风格为基调,主要表现在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了思想感情。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它既是《诗经》重要的艺术特征,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尤其是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平铺直叙,语句简洁自然,无邪之情感充满字里行间。
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将风雅精神细细品味,发现其正是"思无邪"的细化,含有这种精神的作品难道不是"思无邪"的吗?
结语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而不要过分直露。
还有学者把"思无邪"的对象理解为"作诗人"、"读者",我认为这些看法也不是不成立。作者的"无邪"才能写出"无邪"的作品,"无邪"的作品才能感染读者让其产生"无邪"的思想。总之,三百篇是"无邪"的,因为说到底,"无邪之情"就是本真之情,是真情实感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