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复旦双校突破:鼻咽癌治疗新方案和结直肠癌无创诊断
交大复旦双校突破:鼻咽癌治疗新方案和结直肠癌无创诊断
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在癌症研究领域持续领跑,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期,两校在《Cell Death & Diseas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复旦大学:创新疗法显著改善鼻咽癌患者预后
复旦大学在鼻咽癌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麦海强教授牵头的一项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免疫三明治”治疗模式,为局晚期鼻咽癌(LA-NPC)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鼻咽癌是一种具有地域分布特点的恶性肿瘤,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地区,我国的发病率居全球之首,约占全球病例总数的47%。由于解剖位置特殊,约75%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目前,同步放化疗(CCRT)是LA-NPC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仍有约20%-30%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发或转移。
麦海强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研究,纳入150名III期和IVa期且血浆高EBV DNA水平的高危LA-NPC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37.8个月时,与单纯CCRT组相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治疗组的主要终点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显著提高(92.0% vs. 74.0%),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60%。此外,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治疗组的3年总生存率(OS)也显著提高(99.0% vs. 90.0%),同时将3年远处转移累计发生率从20.2%降低到9.6%,3年局部复发累计发生率从17.0%下降到3.7%。
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Lancet Oncology》上,为鼻咽癌治疗提供了新的循证依据。麦海强教授表示,这一研究不仅验证了“免疫三明治”模式的有效性,还提示血浆EBV DNA水平是预测治疗反应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未来个体化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上海交通大学:开创结直肠癌无创诊断新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在结直肠癌研究领域同样取得了重要进展。王慧教授团队通过整合全球多中心数据,绘制了结直肠癌特异肠道四界微生物组互作网络调控图谱,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策略。
人体微生物组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被称为“人体第二基因组”。近年来,多形态微生物组被列为癌症新型标志物,但传统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界别的微生物组,忽略了不同界别之间的相互作用。王慧教授团队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从微生态整体变化的角度,全景式绘制了结直肠癌特异肠道四界微生物组的互作网络调控图谱。
研究团队整合了全球7个国家8个中心的结直肠癌人群队列宏基因组数据,建立了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四界微生物组数据库。研究发现,多界别微生物组合构建的模型诊断准确率优于传统单界别模型,为结直肠癌的无创诊断提供了新的工具。此外,研究还揭示了结直肠癌肠道四界微生物组的物种和功能互作网络的时空演化规律,发现了微生物组-营养-免疫互作促进结直肠癌发展的新机制。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策略,还开创性地实现了结直肠癌的无创高准确性四界微生物诊断。作为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最全面的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四界微生物组的全球多中心队列研究,该研究为未来结直肠癌的精准医疗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在癌症研究领域的持续创新,不仅体现了两校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全球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突破性发现有望转化为临床实践,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