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压力使肿瘤转移率翻倍,专家建议将心理干预纳入癌症治疗
慢性压力使肿瘤转移率翻倍,专家建议将心理干预纳入癌症治疗
近日,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心理压力如何通过改变体内糖皮质激素水平,干扰中性粒细胞的正常昼夜节律,促使它们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从而为癌细胞的转移创造有利条件。研究显示,慢性压力使小鼠的肿瘤转移率提高了2-4倍。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癌症转移机制的理解,也为癌症治疗和预防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
研究揭示:心理压力如何助推癌细胞转移
研究团队发现,慢性压力会激活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的释放。这些激素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会改变中性粒细胞的昼夜节律,使其释放出一种名为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特殊结构。
NETs是由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网状结构,主要由DNA、组蛋白和各种蛋白酶组成。在正常情况下,NETs的主要功能是捕捉和清除病原体。然而,在慢性压力的影响下,NETs却成为了癌细胞转移的“帮凶”。研究显示,NETs能够改变肿瘤周围的微环境,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提供有利条件。
临床意义:压力管理或成癌症治疗新方向
这一发现不仅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也在临床上得到了印证。研究团队分析了乳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数据,发现具有慢性压力相关基因表达特征的患者,其总生存率显著降低,尤其是ER+/PR+乳腺癌患者。
更令人关注的是,通过使用能够消化NETs的酶(如DNase I)进行治疗,可以显著减少慢性压力下小鼠的肿瘤转移。这一发现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干预NETs的形成或功能,可能成为降低肿瘤转移风险的有效策略。
情绪压力:影响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中心吴芳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情绪压力对癌症治疗的影响。该研究纳入了22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现情绪压力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更短、客观缓解率更低,疾病死亡风险更高。
具体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情绪压力组患者的免疫治疗客观有效率从62.1%降至46.8%,存活超过两年的比例从64.9%降至46.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更是相差近一倍(7.9个月 vs 15.5个月)。
专家建议:将心理干预纳入癌症治疗体系
专家建议,减轻心理压力不仅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更是对抗癌症的重要一环。吴芳教授表示,肿瘤患者的情绪压力筛查与全程管理十分重要,情绪压力干预可能是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潜在策略。
对于癌症患者而言,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家人和社会的支持也至关重要,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这一系列发现提醒我们,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可能成为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未来,将心理干预纳入癌症治疗体系,采用“药物+心理”综合治疗模式,或将成为癌症治疗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