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教你如何规避静脉输液风险
护士教你如何规避静脉输液风险
静脉输液是医院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然而其中也存在诸多风险。护士们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有效管理这些风险呢?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药物管理、操作规范、环境管理等方面,帮助大家了解护士如何在各个环节中确保输液安全,避免潜在的医疗风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实用的小技巧吧!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静脉输液的安全,医院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涵盖了药物管理、操作规范、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输液环境。
药物管理制度
在药物管理方面,医院会严格控制药物的采购、储存和使用。所有用于静脉输液的药物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和审批,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此外,医院还会定期检查药物的有效期,确保使用的药物都在有效期内。
操作规范制度
在操作规范方面,医院会制定详细的输液操作流程和标准。护士在进行输液操作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此外,医院还会定期对护士进行操作规范的检查和评估,确保其始终遵循标准操作流程。
环境管理制度
在环境管理方面,医院会确保输液环境的清洁和安全。输液室会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空气流通。此外,医院还会控制输液室的人员流动,避免过多人员进入导致交叉感染。
护士操作规范
护士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专业操作和细心护理是确保输液安全的关键。以下是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规范:
输液前准备
在输液前,护士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包括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医嘱内容、药物名称、剂量和用法。此外,护士还需要检查输液器具的完好性,确保其无菌和安全。
输液操作
在进行输液操作时,护士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他们需要佩戴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技术进行静脉穿刺。在穿刺过程中,护士需要选择合适的静脉,避免在关节处或有损伤的部位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护士还需要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其在输液过程中移动。
输液过程中的观察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需要定期巡视患者,观察其反应和输液情况。他们需要检查输液速度是否适宜,是否有液体渗漏或静脉炎的迹象。此外,护士还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输液后的处理
输液结束后,护士需要及时拔除针头,并对穿刺部位进行适当的处理。他们需要按压穿刺点,直到止血,并观察是否有出血或渗液的情况。此外,护士还需要记录输液的全过程,包括输液时间、药物名称、剂量和患者反应等。
风险预防措施
尽管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风险。常见的风险包括外渗损伤和静脉炎。为了预防这些风险,护士会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外渗损伤的预防
外渗损伤是指药物或液体意外渗漏到周围组织而不是静脉中。这种泄漏可能导致严重损伤,包括组织坏死。为了预防外渗损伤,护士会采取以下措施:
- 选择合适的静脉注射部位:避免在手或腕部进行静脉注射;前臂被认为更安全。
- 小心插入外周静脉导管:确保正确放置以避免静脉穿孔。
- 用无菌盐水冲洗导管:定期保持通畅。
- 敷上安全敷料:以防止导管移动。
- 定期检查导尿部位:是否有任何外渗迹象。
- 调节静脉输液:避免使用连续输液泵造成高压。
-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用于高渗液体、酸性或碱性溶液,或具有刺激性或发泡性的输注液。
静脉炎的预防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壁内膜受损继发的炎症反应。为了预防静脉炎,护士会采取以下措施:
- 合理选择置管时间:在未破坏血管之前保护血管,选择PICC作为中长期输液工具。
-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使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最佳穿刺位置在肘关节上。
-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或肱静脉,最后是头静脉。同时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避开关节、瘢痕、受伤、感染、曾经输注过高渗透性或强刺激性药物的血管。
- 加强PICC置管前沟通和交流,告知置管过程。缓解患者情绪,使患者配合置管。
- 对置管护士进行专业培训及考核,规范操作,提升操作水平。
- 妥善固定导管,减少导管摩擦刺激。
- 置管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置管手臂上方贴预防静脉炎贴,局部热敷穿刺点上方的置管部位等,每日2-3次,已促进血液循环。
案例分享
为了更好地理解护士在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
某医院收治了一名74岁的结肠癌术后多发转移患者。患者因发热需要静脉滴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液。责任护士在患者的右上肢前臂留置了24G浅静脉留置针,穿刺顺利。每次输液结束予生理盐水封管,输液前用生理盐水冲管。
然而,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发现患者留置针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经评估,患者局部红肿面积约为3cm*6cm,NRS评分为3分。护士立即采取措施,拔除留置针,并使用赛肤润液体敷料外涂。同时,护士还告知患者抬高肢体,并予以安慰解释。
经过及时处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24小时后,局部红肿面积明显缩小,疼痛缓解,NRS评分降至0分。48小时后,局部发红减退,触摸静脉已无条索状。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护士在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及时发现和处理输液并发症,护士有效地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静脉输液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风险。护士们通过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和采取预防措施,有效地保障了输液安全。作为患者和家属,我们也应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有效的输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