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洋窑黑釉盏的繁荣与宋朝饮茶方式的关系
茶洋窑黑釉盏的繁荣与宋朝饮茶方式的关系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茶洋窑黑釉盏作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茶具之一,其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将从饮茶的历史、饮茶的器具、宋代黑釉盏的发展以及茶盏对宋代饮茶方式的影响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茶洋窑黑釉盏与宋朝饮茶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茶洋窑黑釉盏是在宋代的饮茶方式下产生的一种艺术品,这种艺术品主要是在南宋时期生产。根据考古发现,茶洋窑黑釉盏出土于福建建阳,窑址位于建阳市溪南镇,为南宋时期的遗址。
茶洋窑黑釉盏的制作工艺有两种,一种是黑釉盏烧制后再上釉,另一种是直接在黑釉盏上釉后进行烧制。从考古发现来看,茶洋窑黑釉盏烧制工艺和宋代饮茶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茶洋窑黑釉盏盏是在宋代饮茶方式下生产出来的一种艺术品,茶洋窑黑釉盏烧制工艺与宋代饮茶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茶洋窑黑釉盏能够在南宋时期大量生产,说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饮茶的历史
《茶经》是我国古代关于茶的最早著作,它不仅记载了当时我国所使用的各种茶类和饮茶的方法,还记录了我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过程,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茶文化是很有价值的。
我国自唐代开始饮茶就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习俗,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词人都有关于茶的诗句。到了宋朝,这种习俗更是盛行,也造就了宋代茶盏制作工艺的发展。
《清异录》记载:“茶以青为上,白为次。茶器以盏为上,盏色贵青黑”,意思就是用黑釉茶盏来饮茶是最好的,这样才能显示出茶汤的颜色。可以说宋代是中国茶、盏发展的顶峰时期。
《清异录》所记载的“建窑黑釉盏”就是黑釉盏最好的代表之一。据记载宋代建窑生产过许多优质黑釉茶盏,其中以黑釉盏最为出名。《清异录》还记载了宋代建窑烧制黑釉盏的工艺过程:“有以土为灰、水为膏、烧成者”。这句话就是描述了在烧制过程中如何把土和水融合在一起,烧制出一件黑色釉面茶碗。
宋代点茶是我国茶史上最早出现的饮茶方式,也是对我国茶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北宋时期,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点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通过宋徽宗对点茶方法和饮茶方式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点茶工艺已经十分成熟。
在宋代,点茶在我国南方地区非常流行,而且这种饮茶方式也深受北方人的喜爱。由于南方气候温润潮湿,有利于茶叶生长和发酵,所以南方点茶工艺发展得特别好。据史料记载:“点茶之法:先以茶饼捣为细末,以水浸之,候用再研……”
饮茶的器具
宋朝人饮茶的器具,有以下几种:盏。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茶盏,《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茶盏为宋代士大夫品茶时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黑釉盏色呈青黑色,故有“鹧鸪斑”、“兔毫”之名,这种茶盏虽然很少见到,但在《大观茶论》中却有明确记载。二是黑釉盏口沿处常有白色或黄色的釉面出现,这是由于茶汤浸泡时间长后,釉中的铁成分析出所致。三是黑釉盏中常有“蟹爪”状的细线纹出现。宋人认为这种纹路是“圣杯”上的图案,称之为“蟹爪”。
四是黑釉盏内底常有金色或银色的斑点出现。这种现象叫“金盏银台”,这种描述极为形象地说明了当时黑釉盏烧制工艺的高超水平。五是黑釉盏中常有茶沫漂浮。茶沫为白色或黄色,主要与水质有关,水质好则茶沫白而均匀;水质差则茶沫多而浑浊。六是黑釉盏内壁常有釉面破裂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可以用“兔丝纹”来解释,因为黑釉盏在烧制过程中极易产生“裂纹”,因而产生了兔丝纹。
七是黑釉盏内壁的“金盏银台”纹饰不明显。这种纹饰很可能是由自然形成的“银花”或“金花”而来的。八是黑釉盏内壁有很多小点状、絮状或条状等不规则斑点出现,这些斑点似蛛网一般均匀分布在盏壁内壁上,这是由于釉中的铁、铜等金属成分析出造成的。
以上这几种情况都会造成茶盏内壁斑点不均匀、形状不一。
宋代黑釉盏的发展
黑釉盏发展到了宋代,出现了多种新的烧制技术。在北宋,日本高僧最澄从中国带回了许多秘色瓷和黑釉盏器,这就是建窑的“曜变盏”。后来,日本又从中国带回了黑釉茶盏,后来又产生了黑釉茶盏的新品种。
在南宋时期,建窑继续烧造黑釉盏,但此时的茶盏花纹更加丰富。最明显的是“曜变天目”的出现。天目指的是建窑窑口所产的黑釉茶盏。这种黑釉盏,釉色黑如漆、亮如镜,与茶碗上的“曜变天目”相映成趣。天目盏釉色十分纯正,有明显的黑斑。
有的天目盏口沿还有“铁线”,在黑釉里呈现出一种白色斑点。随着宋代饮茶方式的变化,茶盏也变得更加精美。到了元朝时,建窑的黑釉盏已烧制出了更多种类、更多花纹。在当时最有名的有“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等。其中“兔毫盏”最为名贵,被视为珍品。
到了明朝,建窑也开始烧制“油滴盏”和“曜变盏”等更加名贵的建窑瓷器。茶洋窑生产的建窑黑釉盏器均以兔毫斑和油滴斑为主。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兔毫斑建窑黑釉盏器,其花纹更为漂亮、典雅、别致。在烧制工艺上也更加讲究和精细:茶洋窑生产的兔毫建窑黑釉盏在造型上也有了更多变化。
除了常见的束口盏器外,还有带束口、撇口碗、敛口碗、碗口为圆形和椭圆形等。其中带束口建窑黑釉盏更是在北宋末年发展起来,后来又经过元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样子。宋代以后,黑釉盏器造型更多变化,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比如有:龙凤、鱼鸟、人物等造型。
茶盏对宋代饮茶方式的影响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茶盏是宋代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一种高雅艺术,也是宋代饮茶方式的一个缩影,它既反映了当时的饮茶风气,又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对生活的追求。而从茶盏与宋代饮茶方式的关系来看,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上文我们已经了解到,宋代饮茶方式多为点茶法,而点茶法又以斗茶为主要形式。而斗茶是一种十分考究斗茶技巧的茶叶品鉴活动,通常由“斗茶”者先将茶汤倒于盏中,然后用手指沾水在盏壁上写字、作画。而黑釉盏作为斗茶用器之一,其制作工艺自然与斗茶密切相关。
从《东京梦华录》中“点茶”的记载来看,在宋代,点茶法已经十分普及了。《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点茶)点茶法:以盏为盆,其碗中注汤(或茶汤)七分满。先以油壁纸覆盏之内壁,然后以汤注入盏中,即用茶筅击拂水面,使汤花起如积雪纷纷而下者为胜”。可见在宋代点茶法已经十分普及了。
而从《武林旧事》记载来看:“先以汤注七分满盏中”;“先以汤注七分满盏中”;“先以汤注七分满盏中”;“先以汤注七分满盏中”;“先以汤注七分满盏中”。同时从《宋史·食货志》的记载来看:“(点茶)凡点茶法:盏无出者;茶有数珠者;茶有三珠者;茶有七珠者……盏无出者茗有三珠者……”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宋代点茶法已经十分普及了。
而在宋代,人们已经将点茶的技艺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斗茶活动中,人们不仅要考验斗茶的技巧,同时还要考虑茶水的多少以及斗出茶碗的多少来决定胜负。因此,在宋代,人们开始用盏来量取茶汤的多少,而在斗茶的过程中,人们更是将黑釉盏作为主要用器来进行斗茶。
因此,在宋代,人们已经习惯于用黑釉盏来量取茶汤的多少了。而从宋代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斗茶的过程中,人们首先需要将茶汤倒入盏中。然后再根据茶汤的多少来决定其使用黑釉盏还是使用白釉盏。所以说,黑釉盏比白釉盏在斗茶活动中更具有优势。
作者观点
饮茶方式的改变对茶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代黑釉盏的盛行是人们在饮茶方式上发生改变的必然结果。随着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对茶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黑釉盏作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茶具之一,受到了广泛欢迎。
人们饮茶时也不再仅限于温碗,而是改用小碗,同时饮茶方式也由原来的大杯盏逐渐演变成了小杯子。而黑釉盏作为一种极具装饰性和实用性的茶具,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受到了广大茶客们的青睐。可以说在这一时期,黑釉盏已经从一种普通的茶具转变为一种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的瓷器,这也是当时饮茶方式变迁对茶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