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苏轼笔下的马意象,你最爱哪一种?
杜甫苏轼笔下的马意象,你最爱哪一种?
杜甫和苏轼,两位文学巨匠,以马为载体,展现了他们不同的精神世界。杜甫的马,是坚韧不拔的象征,承载着他的政治抱负;苏轼的马,则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日常诗化和思辨哲理。
杜甫的马:坚韧不拔的政治抱负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然而,杜甫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他早年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更是流离失所,饱尝人生的苦楚。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笔下的马,成为了他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以《江汉》为例: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写于杜甫晚年,此时的他已步入人生的最后阶段,历经战乱和流离,饱尝人生的苦楚。但在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颓废和消沉,反而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尾联“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人以“老马”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依然能够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的信念和决心。他借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无法像年轻时那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但依然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苏轼的马:日常诗化的宋代文人
与杜甫不同,苏轼的马意象更多地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日常诗化和思辨哲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一生同样充满了波折,但与杜甫不同的是,苏轼在逆境中展现出了超然物外的洒脱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的诗歌中,马的意象往往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六月十七日昼寝》中,苏轼写道:
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龁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这首诗描写的是苏轼在官场中的一次午睡。诗中,马咬豆子秸秆的声音在枕边喧闹,结果在梦里化成了风雨波浪之声,仿佛已经亲临“沧洲”,正置身于江湖之上,归隐的雅志已然实现。诗的开头,从一双“乌靴”的形象联想到一双水鸟,又以水鸟的成双成对表现与佳人共同隐于江湖的潜在欲望,再以马嚼草料为媒介,前勾后联,把日常夙愿和午睡梦境联系在一起;又化实为虚,把耳边的响声虚化成梦境;并且变喧闹为甜美,把夏日里单调乏味的马嚼草料声变为清凉自由的隐逸境界。一场平常的夏日午睡,被诗人用色彩对比、多重联想、想象和隐喻化成一个意味深厚的诗歌文本。
两种马意象:两种精神追求
杜甫和苏轼笔下的马意象,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杜甫的马,是政治抱负的象征,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苏轼的马,则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日常诗化和思辨哲理,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超然物外的洒脱。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唐宋诗歌的不同特点。唐诗以丰神情韵见长,而宋诗则以筋骨思理见胜。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杜甫的马意象,正是唐诗丰神情韵的体现;而苏轼的马意象,则是宋诗筋骨思理的展现。
你更喜欢哪种马意象呢?是杜甫笔下坚韧不拔的老马,还是苏轼诗中充满生活情趣的午睡之马?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