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救市的历史经验、思路风格及市场反应猜想
国家队救市的历史经验、思路风格及市场反应猜想
面对股市暴跌和市场失灵,政府托市、救市的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和经济大萧条。本文将回顾国内外政府在股市危机中的救市行为和经验,总结其特点和效果,并对未来的救市思路和市场反应进行猜想。
一、国内外政府救市的历史回顾
1. 美国1987年股灾:向市场提供流动性、重建信心
美国1987年8月的股灾中,股票市值在一周内急跌20%。美联储通过释放大量流动性,以重建市场信心。美联储在1987年10月20日早上发表了坚决支撑市场流动性的声明,这被很多市场参与者认为是一剂强心针。此外,美联储采取了降息、提供信贷延期等措施,鼓励商业银行继续为经纪商和交易所发放贷款。
2. 美国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从提供流动性到政府直接注资问题机构
2007年的次贷危机首先从房地产市场开始,并蔓延到了金融体系。美国的救市措施,前期主要是一家一家机构的救助,随后国会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由政府收购那些有毒的、失去流动性的资产。此外,美国采取大规模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政策重启经济引擎。
3. 香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政府直接购买股票
为了遏制国际炒家对股市的下挫压力,香港政府动用外汇资金直接入市,大量买入恒生指数成分股和股指期货,救市总体耗资约1181亿港币。同时,购买港元并存在香港银行,以保持汇率和利率稳定。此外,颁布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新规以打击空头。
4.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长达10余年的ETF直接购买
日本央行直接买股的历史始于2010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而日本经济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尤为疲弱。于是,日本央行在2010年10月实施全面宽松货币政策,持续实施针对日本国债、公司债及ETF等资产的购买计划。经过长达十年的购买,日本央行的ETF(账面价值)余额为37万亿日元,2023年底占东证总市值约4.3%。
5. 国内两次股灾的应对:2008年和2015年
2008年的救市主要是为对冲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性股票市场大跌。救市措施主要有降息、暂停IPO、印花税改革等。2015年股灾的应对措施包括降准、证券公司出资投资蓝筹股ETF、央行流动性支持等。其中,国家队直接在二级市场上购买个股的计划,投入超过1.5万亿元。
二、2023年以来的A股救市举措回顾
自2023年10月以来,国家多次、多手段救市,包括暂停限售股出售、限制融券交易、增持ETF等,但相关救市动作略显迟疑。10月,中央汇金增持国有四大行合计4.76亿元;之后,国家队的增持以权重股、央国企为主,但市场仍然跌跌不休,促使国家队扩大了ETF的增持范围。春节前,在新一轮救市措施的支持下,市场反弹较为强势。
三、后续救市思路、风格及市场反应猜想
对于后续救市思路、风格及市场反应的猜想有三:
第一,借鉴历次救市经验,救市行为一般持续2-3个月,但如果股灾影响更大、救市效果不明显,则救市行为也会延长。此次股市下跌已持续10个月,在市场预期刚现好转迹象、流动性问题还未出现大规模传染的情况下,救市时间或将还会持续1-2个月,且救市行为大概率以国家队直接入市购买资产为主。
第二,在资产购买的结构上,国家队入市可能仍以央国企、大市值为主,这类公司往往也是高分红、高股息的公司,同时也符合“中特估”和“市值管理”的主题,适当兼顾小市值、过度超跌的股票。
第三,国家队入市直接购买会加剧市场波动。根据2015年的经验,国家队入市后,沪深两市的日内振幅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市场对国家队动作的关注很高,这加剧了投资者的投机行为。
本文原文来自“立方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