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情绪极化:成因、影响与应对之道
社交媒体情绪极化:成因、影响与应对之道
在社交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表达情绪的主要平台。截至2023年1月,美国约有3.11亿互联网用户,其中社交媒体用户约有2.46亿。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网络情绪成为社交媒体上群体聚合的重要助推器。然而,这种情绪表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情绪极化现象。
情绪极化的表现
社交媒体上的情绪极化主要表现为“强情绪—弱事实”的非理性认知方式。在后真相时代,情绪宣泄往往占据主导地位,理性讨论则相对较少。这种“主观化自我表达”和“认知偏执”盛行,导致了当前“哑铃型”舆论场的形成。在这种模式中,网民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极端,中间理性中立的观点相对较少,类似哑铃的两端大、中间细小的结构形态。这种舆论模式会导致舆论场的对立和撕裂,影响社会稳定。
此外,社交媒体还放大了负面情绪。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负面情绪如愤怒情绪传播更广。微博的负面情绪越强烈,则其被评论、转发的就越多,而正面情绪的强烈程度则与微博被转发、评论数无相关性。这种负面情绪的扩散可能引发非理性行为,如特殊时期的物资抢购、谣言散播等。
视觉符号的迷因传播也在情绪极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53亿,占网民整体的96.4%,视觉符号成为情感动员的新趋势。图片和视频符号所带来的感官刺激更为显著,在同一圈层内易激发和形成群体认同。例如,互联网上的“鼠鼠表情包”凝聚了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压抑与反抗的情绪。青年人在聊天中多使用“鼠鼠发疯”表情包,自称“鼠鼠”吐槽自身境遇,表达自嘲、质疑以及对社会压力的不满,折射了当下青年群体在社会急速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困境。
情绪极化的影响
个体层面
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愤怒等负面情绪下,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大脑和神经系统受损、以及胃肠道疾病等问题。社交媒体上的负面情绪极化可能会加剧这些问题,对个人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社会层面
社交媒体上的负面情绪极化还会影响社会信任和政治稳定。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仇恨言论容易传播,导致社会极化和信任下降。在一些情况下,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的传播加剧了社会的紧张局势,导致人们对政府和社会机构的信任下降。尤其是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情绪极化的成因
社交媒体算法的设计往往优先考虑用户的参与度,而非内容的质量。这种设计导致用户更容易接触到极端或误导性信息。例如,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指出,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和Twitter的推荐系统,往往会推送那些能够引发强烈情感反应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具有争议性或极端的。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用户的在线互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离线讨论,甚至在家庭聚会等场合中也会引发激烈的争论。
此外,“回音室”效应也是情绪极化的重要原因。社交媒体平台的推荐系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用户的内容消费,进而影响他们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互动。研究表明,这些算法的设计往往优先考虑用户的参与度,而非内容的质量,导致了信息的极化和用户的思想隔离。例如,Meta的研究显示,保守派和自由派用户在平台上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截然不同,形成了回音室效应,使得对立观点几乎不被接触。
应对措施
为应对社交媒体情绪极化,研究者们建议调整算法,引入与政治意识形态和公众情绪相关的指标,以促进更具建设性的对话。此外,媒体素养教育和事实核查也被视为提升公众识别虚假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未来,社交媒体在公共话语中的角色将愈发重要,各方需共同努力推动社交媒体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以重建信任并促进健康的公共讨论。
社交媒体情绪极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应对。通过算法调整、媒体素养教育等手段,我们可以逐步缓解这一问题,构建更加理性和包容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