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端午节习俗揭秘:昌国卫清明会的前世今生
象山端午节习俗揭秘:昌国卫清明会的前世今生
象山的端午节习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昌国卫清明会。这一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不仅承载着象山人民对抗倭先烈的敬仰,也展现了独特的海防文化。
昌国卫:海防重镇的历史记忆
昌国卫,旧称“昌国卫”。明朝时,它是壁垒森严、守护一方的海防重镇。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重要的使命,设卫城卫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大抵5600人称卫,1220人称千户所,112人称百户所,军士有军籍,世袭为军,抗击倭寇,护国佑民。在历史上与天津卫、山东威海卫、上海金山卫等同为重要的海防卫所。
清明会:五百年的文化传承
“清明会”最早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这一民俗活动在1950年后停办,直到2013年才得以恢复,如今被列入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庄严肃穆的纪念仪式
清明会的主要活动包括民俗队伍大巡游、奉旨恤孤、庙戏以及千人祈福宴等。其中,“奉旨恤孤”最具历史意义。据《昌国卫志》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倭从铜瓦门入,破昌国卫城。百户陈表,出城奋战死……”在明朝艰苦卓绝的抗倭斗争中,许多将士英勇阵亡,百姓也惨遭杀害。昌国卫当地军民联合上奏朝廷,请求抚恤阵亡将士及被害百姓,获得嘉靖皇帝批准,被称为“奉旨恤孤”。这一仪式承载着人们对先烈们的敬仰和追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创新与传承并重
2024年4月4日,昌国卫清明会时隔11年再次举办,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前来观看。巡游队伍由35支当地特色民俗团队组成,从古老的城隍庙出发,沿着卫内道路巡游踩街。巡游在原有的队伍里加入了祈福纳新、戚继光领十八指挥等队伍,充分展现昌国卫独特的海防文化和风土人情。
昌国民俗文化代表人施锡曹表示,作为当年的海防重镇,昌国卫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又独特的海防文化,凝成了海防线上的丰碑。举办民俗活动意在缅怀抗倭阵亡将士,弘扬顽强斗争、保家卫国的精神,也希望我们不忘来路不负今朝,赓续历史文脉,让更多人感受到海防文化的魅力。
昌国卫清明会不仅是象山端午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地海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让人们铭记历史,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