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详解:一文掌握“而”的多种用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高考文言文虚词详解:一文掌握“而”的多种用法

引用
搜狐
6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88360369_121124022
2.
https://browser.qq.com/mobile/news?doc_id=17265f5c3ae86252&hot=&s1=120&s2=12007&s3=12007000&ch=2
3.
https://www.sohu.com/a/766719026_121124022
4.
http://www.lubanyouke.com/170.html
5.
http://www.zdbook.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8&id=8345
6.
https://www.zssbjy.com/page95?article_id=5254

“而”字是高考文言文中的高频虚词,其用法多样且灵活,掌握其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本文将全面解析“而”字的各种用法,并结合高考真题进行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知识点。

01

“而”字的连词用法

“而”字作为连词,可以表示并列、递进、转折、承接等多种关系。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并且”。例如: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2.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并且”。例如: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但是”。例如: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接着”。例如:

    • “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
    •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02

“而”字的代词用法

“而”字作为代词时,通常指代上文提到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他”“它”等。例如:

  •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03

“而”字的特殊用法

  1.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例如: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2. 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而”。例如:

    •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3. 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来”“以便”。例如: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04

高考真题分析

1.(2023年全国甲卷)“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分析:句中的“而”字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2.(2022年全国乙卷)“夫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 分析:第一句中的“而”字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第二句中的“而”字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3.(2021年新高考Ⅰ卷)“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 分析:第一句中的“而”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第二句中的“而”字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05

解题技巧

  1. 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而”字的具体用法。注意前后文的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等。

  2.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分析,将“而”字替换成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看是否通顺。

  3. 多做练习,熟悉各种用法和常见例句,培养语感。

  4. 注意区分“而”字与其他虚词的用法,如“以”“且”等,避免混淆。

掌握“而”字的用法需要时间和练习,但只要方法得当,一定能够攻克这一难关。希望本文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而”字的用法,为高考文言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