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消费金融催收自律公约:规范催收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中国发布消费金融催收自律公约:规范催收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近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互联网金融 个人网络消费信贷 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和《消费金融行业催收自律倡议》,旨在规范催收行业,保护消费者权益。这些举措明确了金融机构、第三方催收机构和债务人的权责,限制了催收频率和时间,防止暴力催收和恶意逃废债现象的发生,从而促进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政策要点解读
《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针对制度管理、组织和人员管理、催收对象、联系信息获取、催收时间、催收作业工具、催收行为规范、催收记录、信息披露、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告知式催收、交互式催收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在催收时间方面,《指引》明确,通过发送短信、语音、5G消息等方式开展催收作业的,应符合电信行业相关规范。双方已事先约定催收时间的,催收作业从其约定。双方未约定催收时间的,催收作业不应在每日22:00至次日8:00进行。
在催收频次方面,以语音形式(含智能语音)进行催收时,同一金融机构和其合作的第三方催收机构对单一债务人拨通电话频次每日合计不应超过3次,与债务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在催收行为规范方面,《指引》强调,催收人员应向债务人如实告知催收事由、逾期欠款金额、违约后果。催收人员应客观陈述,不应使用可能产生歧义或有误导性的表述,不应夸大事实或编造不存在的事实。
创新举措与实践效果
17家消费金融公司联合发布的《消费金融行业催收自律倡议》提出,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催收作业,提倡包容性设计,防止不公平歧视,控制风险隐患。同时,倡议落实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要求,及时响应并妥善处理消费者投诉,与投诉人保持沟通,避免矛盾激化。
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显著。例如,某消费金融公司在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催收后,不仅提高了催收效率,还有效避免了人工催收中可能出现的言语不当等问题。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该公司能够及时响应消费者诉求,大大提升了消费者满意度。
政策意义与展望
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不仅有效遏制了暴力催收等不良行为,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也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明确各方权责、规范催收行为,这些政策为构建一个公平、透明、健康的消费金融市场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消费金融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消费者权益将得到更好保护,整个行业也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