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次试验炼就“文房第五宝”,鲁庵印泥传承百年
53次试验炼就“文房第五宝”,鲁庵印泥传承百年
“一两黄金一两泥”,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道出了鲁庵印泥的珍贵。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中,有一样东西,历经近百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它就是被誉为“文房第五宝”的鲁庵印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传奇故事,探寻鲁庵印泥背后的文化密码。
从药商到印泥大师:张鲁庵的传奇人生
故事要从一位痴迷于印学的药商说起。张鲁庵,原名张炎夫,字幼蕉,1901年出生于浙江慈溪的一个药商世家。作为杭州张同泰药店的第五代掌门人,张鲁庵本应继承家业,但他却对诗文、篆刻情有独钟,对生意经毫无兴趣。他自幼酷爱诗文、篆刻,27岁师从篆刻名家赵叔孺学习篆刻艺术,后成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他还精于收藏鉴赏,不惜重金收藏国内珍稀印谱、印章及相关印学著作,数量之多,品味之高,被誉为“海内第一家”。
张鲁庵的夫人是杭州才女陆献芹,被誉为“小李清照”。洞房花烛夜,张鲁庵对妻子说:“你要做得了李清照,我就做得了赵明诚!”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们夫妻间的志趣相投,也预示了张鲁庵在印学道路上的执着追求。
53次试验:鲁庵印泥的诞生
在篆刻艺术的道路上,张鲁庵发现当时的印泥要么颜色不够鲜艳,要么容易褪色,无法满足高质量的篆刻需求。出身药商世家的他,敏锐地察觉到制印与制药或许有相通之处。于是,他决定自己研制印泥。
1930年至1948年的十八年里,张鲁庵斥巨资从国外进口先进仪器,聘请复旦大学的化学、物理专家,对古籍中的制印方法进行科学分析研究。他以朱砂、蓖麻油、艾绒为主要原料,进行了数百次试验,详细记录了每次试验的配方和加工方法。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研制出三种品种的鲁庵印泥:朱砂印泥、朱膘印泥、和合印泥。这些印泥具有“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黏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等特点,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
名家推崇:鲁庵印泥的艺术价值
鲁庵印泥的卓越品质很快赢得了书画名家的青睐。张大千、吴湖帆、丰子恺、陈巨来等艺术大师都是鲁庵印泥的忠实拥趸。他们不仅使用鲁庵印泥创作,还纷纷为其背书,使得鲁庵印泥在艺术圈内声名鹊起。
鲁庵印泥的成功,离不开张鲁庵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他坚持“只送不卖”的原则,将印泥赠送给志同道合的艺术家,这种无私的精神,使得鲁庵印泥不仅仅是一种文房用品,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传承与保护:鲁庵印泥的新生
1962年,张鲁庵先生逝世,他将毕生珍藏的4000余方名家印章和400多种印谱无偿捐献给了西泠印社,其中包括37部国家一级文物和347部二、三级文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印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然而,鲁庵印泥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段时间内,鲁庵印泥曾面临失传的危机。幸运的是,张鲁庵的挚友符骥良和高式熊为鲁庵印泥的传承付出了艰辛努力。2008年,静安区文史馆将鲁庵印泥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静安区文化局正式成立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鲁庵印泥开始走进校园,登上更大的舞台。
如今,虽然张鲁庵先生和他的几位传承人都已离世,但鲁庵印泥的故事仍在继续。第三代传人符海贤、李耘萍以及无数后来者,正为鲁庵印泥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努力。鲁庵印泥,这颗历经百年沧桑的文化明珠,正焕发出新的光彩,继续为传统墨韵增辉,为文化根脉留印。
结语:文化传承的永恒价值
鲁庵印泥的传奇,不仅是张鲁庵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传奇。它凝聚了一位艺术家对完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鲁庵印泥提醒我们,有些东西是值得我们慢下来,用心去守护的。正如张鲁庵先生所说:“印泥虽小,但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