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地震预警网:15899个观测站实现秒级预警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28: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地震预警网:15899个观测站实现秒级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能在地震发生后、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提前几秒至几十秒发出警报,为人们提供紧急避险时间。中国地震预警网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中国地震局联合共建的权威地震预警系统。该系统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几秒至几十秒内,通过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显著降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01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产生两种体波,一种是P波(压缩波,质点振动和传播方向一致),其到来时人的感觉接近于上下晃动;另一种是S波(剪切波,质点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其到来时人的感觉接近于水平晃动。P波跑得快,每秒传播约6千米,S波跑得慢,每秒传播约3.5千米。S波振动幅值更大,携带的能量是P波的几倍到几十倍,其水平向剪切作用是造成结构破坏的重要因素。

如果我们能在地震发生后,抢在携带更多能量的S波到达前,甚至P波到达前若干秒,以警报的形式告知地震动的可能大小或潜在破坏,则公众可获取紧急逃生避险时间,而高铁、危化企业、医院手术室等则可提早采取地震应急处置措施,进而减少人员伤亡和社会财产损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地震预警。

02

中国地震预警网的建设成就

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已建设15899个观测站,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东部地区达到2.0级,首都圈、长三角等人口稠密地区达到1.0级。在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方面,我国华北、东南沿海、南北地震带、新疆天山中段、西藏拉萨周边等5个重点预警区已具备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全国已具备分钟级烈度速报能力。

台站观测、数据处理是地震监测预警的其中一环,公众和相关行业获知地震预警信息还离不开紧急地震信息服务、通信网络等技术系统支持。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已对接铁路、管网、电网、核电、燃气等行业,拓展电视、乡村大喇叭、IPTV等应急广播播发试点,丰富微信、支付宝等公众移动应用服务渠道,具备亿级覆盖、秒级触达的广域快速服务能力。

03

实际应用案例

自2011年起,中国地震预警网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强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长宁6级地震、山东平原5.5级地震、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等破坏性地震。用户收到预警合理避险,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

以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为例,在地震发生之后,以现有台网密度,我们能在震后10秒内第一次估计出地震发生的位置和大小,此时S波以震中为中心,传播了约33千米,此区域S波已经到达,无地震预警时间,我们称之为“预警盲区”。而盲区外的可能破坏地区能在S波到达前,甚至在P波到达前数秒获知地震波即将到来的信息,如地震烈度为11度的北川在S波到来前有接近20秒的时间,地震烈度为10度的青川县时间可达1分钟,而地震烈度为6度的西安获取的预警时间甚至接近3分钟。而其他地区,如武汉、北京、上海等有震感地区,可在感受到震感数分钟前得到地震信息,这将减少地震带来的恐慌。

04

政策支持与规范管理

为加强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管理,规范面向社会公众、行业用户和政府部门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明确预警信息服务第三方职责,确保地震预警信息对外服务安全、规范,依据《中国地震预警网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指南》《关于加强中国地震预警网信息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暂行)》《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单位专用技术支持系统信息接入技术评估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技术评估要求》)等有关规定,结合上海实际,制定本办法。

05

未来展望

随着监测技术的提升、监测台网密度的提高、处理技术的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不可避免其局限性,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仍然需要多措并举。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将继续优化技术,扩大覆盖范围,提高预警精度,为公众和关键基础设施提供更可靠的地震预警服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