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成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震后6.2秒成功预警泸定地震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震后6.2秒成功预警泸定地震
2024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震后6.2秒,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发布了预警信息,实现了对震中及其周边地区150万人口的秒级预警全覆盖。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社区防震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地震预警系统的技术原理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约为每秒6公里,但破坏性较弱;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约为每秒3.5公里,但破坏性较强。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密集的地震监测网络捕捉到纵波信号后,会快速测定出震级、烈度、震源深度等相关数据,并借助电磁波传播速度比地震波更快的特性,赶在横波到达前向各个终端发出预警信息。
国家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成就
2018年启动建设的国家地震预警工程于近期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该系统包括33个预警中心和近2万个监测站点,覆盖全国的地震预警网络,在重点预警区首报用时平均仅需7秒,在一般预警区首报用时10至30秒,能够为公众争取数秒至数十秒的避险时间。这一成就不仅实现了分钟级地震速报向秒级地震预警的跨越式发展,总体功能与性能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社区应用案例
在社区应用方面,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云南、四川、福建等地重点地区的中小学校已经实现了地震预警服务终端的全覆盖。这些终端可以通过互联网从地震部门获取预警信息,并根据自身位置对地震烈度和可能影响进行预估计算,然后通过自带的高音喇叭和声光电报警装置发出警报和倒计时,提醒周边公众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在多次地震中,这些终端助力校园上演了“教科书”式的避险处置。
多渠道预警信息推送
为了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到每一位用户,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建立了多种信息发布渠道。预警信息可以通过地震预警服务终端、应急广播、电视、广播、“村村响”大喇叭、IPTV以及手机APP等多种方式发布,基本具备了亿级用户的覆盖和秒级触达的公共服务能力。此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应急广播参与推出的微信小程序地震预警服务也将于近日在全国上线,进一步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面。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预警系统将迎来更多创新应用。例如,光纤分布式声学传感(DAS)技术已经在地震监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利用城市中已有的光纤网络,DAS技术能够实现高效、实时的地震监测,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监测精度。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地震预警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为城市安全和韧性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地震监测预警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社区防震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提前几秒至数十秒的预警,公众可以采取避震措施减少人员伤亡,重大基础设施可以采取紧急处置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随着预警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地震预警将在提升社区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