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最大虚构:熹妃竟是乾隆生母
《甄嬛传》最大虚构:熹妃竟是乾隆生母
《甄嬛传》中,熹贵妃钮钴禄·甄嬛被设定为乾隆帝弘历的养母,但实际上,根据史料记载,乾隆帝的生母正是熹妃钮钴禄氏。这位在剧中备受宠爱的熹妃,竟然真的是乾隆帝的亲生母亲。
熹妃的真实身份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1693年1月1日—1777年3月2日),原镶白旗满洲后抬镶黄旗满洲,加封一等承恩公、四品典仪官钮祜禄·凌柱之女。十三岁时入侍皇子胤禛,为其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雍正十三年其子弘历(乾隆皇帝)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卒于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葬泰东陵。全谥为: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孝圣宪皇后一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她寿数之高,在清代皇太后中居于首位,在中国历代皇太后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从格格到皇太后
孝圣宪皇后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693年1月1日),镶白旗满洲(乾隆时抬镶黄旗满洲)人,出身“长白山地方钮祜禄氏”,天祖父是康熙朝四大辅臣遏必隆的曾祖父,即阿灵阿巴颜。父亲是四品典仪官凌柱(后加封一等承恩公),母亲彭氏是宝坻县生员彭武公之女,祖母乔氏(吴禄之妻)、曾祖母龙氏(额宜腾之妻)亦应为汉族女子(关于其家世族属,详见“人际关系-家世背景”目录与”人物争议”目录)。
孝圣宪皇后是世宗在潜邸时的属人,所以孝圣宪皇后成为世宗藩邸时的妾室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作为属人之女,孝圣宪皇后有义务在属主世宗的藩邸内充任使女,由此被收为妾室。第二种是作为下五旗旗分佐领下人之女参加挑选八旗秀女,在这过程中被皇帝或皇太后指赐给尚未皇子的世宗为妾室内。《星源集庆》等书称孝圣宪皇后在康熙四十三年“赐侍世宗藩邸”,似乎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但是目前尚无明确档案证明孝圣宪皇后为帝后指赐(谨按,目前已知在康熙朝《奏销档》中记载,康熙四十五年时,孝惠章皇后将一位镶白旗的秀女指赐给世宗为妾室,但是这位秀女并不是孝圣宪皇后。同时应指出,目前已知的康熙朝档案尚不全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钮祜禄氏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被分配给胤禛,由于其父亲凌柱身份官位不高,而当时胤禛的封爵是贝勒,所以当时钮祜禄氏是格格身份,也没有因生下弘历而提升地位,十余年间皆号格格。
母凭子贵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皇四子弘历于雍亲王邸(今雍和宫)。
弘历十岁时,随父雍正初侍康熙帝,宴于圆明园牡丹台,康熙帝见皇孙弘历聪颖过人,十分喜爱,便接至皇宫去读书,亲自抚养,并称弘历“是福过于予”;连声称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为此,钮祜禄氏更得雍正的恩宠。
雍亲王登基为雍正帝,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十四日封钮祜禄氏为熹妃,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行熹妃册封礼。雍正八年(1730年)晋封为熹贵妃,但未行册封礼。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储,将弘历名字书写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弘历二十五岁即帝位。
尊为太后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崩逝,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熹贵妃钮祜禄氏母以子为贵,被乾隆帝尊为皇太后。她初居永寿宫,九月以后居景仁宫。同年十月,乾隆帝恭上皇太后尊号为崇庆皇太后。乾隆帝即位后,为母亲建造寿康宫,作为太后的颐养起居之所,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十月六日,钮祜禄氏移居寿康宫。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孝圣宪皇后年近八十岁时,乾隆帝决定改建慈宁宫,增加前殿重檐,并请母亲移居至此。
乾隆帝对母亲有言必遵,有一次太后偶然提及顺天府东有废寺当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员拨款修盖,并告诫宫监,今后有事应事先看出,不应让太后劳神指派。
钮祜禄氏父亲凌柱八十寿辰,乾隆帝恩赐御书“含淳养耋”匾额,皇太后钮祜禄氏赐衣冠、玩器及食品等物。卒于乾隆十二年,乾隆帝命大阿哥临丧致奠,特赐内大臣衔,并赐银五千两及全葬银两,遣礼部大臣读文致祭,赐谥荣良,建碑墓道。皇太后赐银二千两,遣内侍总管致奠。钮祜禄氏母亲彭氏七十寿辰,乾隆帝恩赐御书“古稀人瑞”匾额。八十寿辰,乾隆帝恩赐御书“淑仪遐算”匾额。皇太后赐衣冠、玩器及食品等物。卒于乾隆十七年(1752)二月,乾隆帝谕:朕闻外祖母溘逝。深为轸悼。著四阿哥前往致奠。加恩赏银五千两、办理丧事。东四旗大臣、俱令往吊,发引之日,亦著往送。钮祜禄氏的父母享年都在八十岁以上。
乾隆帝在位期间四次南巡,四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二次诣盛京,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谒东陵,猎木兰,皆奉陪太后同行,平日与其左右不离,遇万寿节必率王大臣行礼庆贺,六十、七十、八十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别是太后八十大寿,年已六十的皇帝还彩衣蹈舞,承欢膝下,使太后享尽了人间的“福、禄、寿”。
安详去世
孝圣宪皇后画像复原图(4张)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初八日,乾隆帝奉皇太后到圆明园。皇太后驻跸圆明园期间,几乎都住在长春仙馆,因为这里距皇帝处理政务的正大光明殿和皇帝的寝宫九洲清晏都很近,便于皇帝给皇太后问安侍膳。正月初九日,乾隆帝陪着皇太后在九洲清晏一边进膳,一边观看节日的灯火,妃嫔和皇子、皇孙们也都陪侍在旁,“五世同堂,同伸欢忭”。乾隆帝见皇太后“慈颜康豫,不减常年”,非常高兴。正月十四日行完祈谷大祀后,乾隆帝闻知皇太后身体不豫,赶到长春仙馆看望,当天晚上还陪着皇太后在同乐园进晚膳。皇太后当时的病情并不重,只是偶尔违和,抓紧调治后,病情大有好转。可是没过几天,病情出现反复,而且较前加重。皇太后不想把病情转重的事让皇帝知道,怕引起儿子烦心,影响理政,所以在皇帝问安时,故意谈笑如常。到正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情已十分严重,这一天乾隆帝看望了母亲两次。这
历史与虚构的对比
在《甄嬛传》中,熹妃与乾隆帝的关系设定与历史事实有所不同。剧中,熹妃是乾隆帝的养母,而非生母。这种设定可能是为了剧情的需要,增加戏剧冲突和情感纠葛。然而,这种虚构也引发了观众对历史真相的好奇和讨论。
事实上,关于乾隆帝生母的身份,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正史记载其生母为“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之女”,即熹妃钮祜禄氏。然而,野史中却有热河宫女李金桂、内务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宁陈夫人等多种说法。这些传说虽然缺乏确凿证据,但却为乾隆帝的身世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文化意义
历史剧在娱乐与教育之间往往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甄嬛传》通过虚构和艺术加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权谋与情感的宫廷世界。它让我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同时也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虚构的故事更加复杂和迷人。
熹妃钮祜禄氏的真实身份,不仅是一个历史事实,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她代表了清朝宫廷中女性的智慧与坚韧,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与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通过了解熹妃的真实故事,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欣赏《甄嬛传》这样的历史剧,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所以,下次当你再看《甄嬛传》时,不妨多想一想:这位在剧中运筹帷幄的熹妃,竟然真的是乾隆帝的亲生母亲。这种历史与虚构的交错,或许正是历史剧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