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下调,银行如何应对?
存款利率下调,银行如何应对?
2024年10月18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主动下调存款挂牌利率,降幅从0.05个至0.4个百分点不等。此次调整后,活期存款挂牌利率降至0.1%,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降至0.8%(3个月)、1%(6个月)、1.1%(1年期)、1.2%(2年期)、1.5%(3年期)和1.55%(5年期)。
这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并非偶然,而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结果。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公开表示,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9月27日,央行将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1.7%下调至1.5%,带动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相应下调。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利率,表明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进一步健全,利率传导渠道有效疏通。
然而,存款利率下调对银行经营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商业银行持续加大力度让利实体经济,截至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处于历史低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维持稳定的息差和盈利能力,成为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挑战,银行积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一方面,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成为重要选择。通过调整资产配置,增加高收益资产比重,同时控制负债成本,银行可以缓解息差收窄的压力。另一方面,提升非利息收入也成为银行的重要战略方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如理财、代理、投行等,可以为银行开辟新的收入来源,降低对利息收入的依赖。
此外,银行还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利用金融科技手段,银行可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从而在低利率环境下保持竞争力。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也是银行应对低利率环境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风险防控,银行可以确保资产质量稳定,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展望未来,银行需要进一步适应低利率环境,加快业务转型步伐。这不仅需要银行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预计10月21日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会下行0.2个至0.25个百分点。这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将持续推进,银行需要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总体来看,虽然存款利率下调给银行带来一定压力,但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非利息收入、数字化转型等措施,银行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也为银行加快业务转型、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契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银行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