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的音乐宣传:从《霍斯特威塞尔之歌》到音乐审查
纳粹德国的音乐宣传:从《霍斯特威塞尔之歌》到音乐审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巧妙地运用音乐作为宣传工具,通过改编和创作歌曲来传播其意识形态,试图操控民众的思想。这种音乐宣传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研究纳粹统治时期文化控制的重要内容。
纳粹音乐宣传的兴起
早在1920年代,纳粹党就开始利用音乐进行政治宣传。他们没有时间创作新曲,而是直接采用德国历史上的现有歌曲,甚至从敌对的红色阵营中借用曲调重新填词。例如,纳粹党将共产主义歌曲《兄弟们,向着太阳,向着自由》的旋律改编成《煤矿和矿坑中的兄弟们》,并将《斯大林空军进行曲》的部分旋律用于《国家社会主义者战歌》。最著名的是对《国际歌》的改编,将其曲调重新填词成为《希特勒的国民》。这种做法在当时引发了诸多争议,例如在柏林的一次事件中,纳粹冲锋队在工人区演唱《希特勒的国民》,导致当地工人误以为是同志们的歌声而打开窗户查看,结果引发了激烈的冲突。
《霍斯特威塞尔之歌》:纳粹的“洗脑神曲”
在众多纳粹歌曲中,最著名的是《霍斯特威塞尔之歌》。威塞尔是一位柏林的纳粹运动领袖,具有音乐天赋。1929年,他创作了这首冲锋队战歌,歌词充满了对纳粹的狂热和极具煽动性的口号。威塞尔在1930年被刺杀后,被纳粹封为“殉道者”,这首歌也被宣传部长戈培尔大力推广。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将《霍斯特威塞尔之歌》定为国歌。为了增强其影响力,纳粹高层将《德意志之歌》的第一段与《霍斯特威塞尔之歌》合并,规定在播放到后者时所有人都必须起立敬纳粹礼。著名导演里芬施塔尔在1935年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中,就记录了纳粹领导人齐声高唱这一段并敬纳粹礼的场景。
军事歌曲与前线音乐
随着纳粹德国的扩军备战和战争的爆发,军队各兵种也陆续有了自己的战歌。其中最著名的是纳粹装甲部队的《装甲兵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歌词表现出一种“宿命的乐观”,强调士兵的英勇和对胜利的信念。这首歌伴随着德国装甲部队席卷整个欧洲,成为纳粹军事力量的象征。另一首著名的军歌是《党卫军在敌境前进》,其旋律源自西班牙内战期间的《秃鹰军团进行曲》,在苏德战争期间被赋予大量意识形态内容,成为东线党卫军的非官方标准战歌。值得注意的是,前线士兵也欢迎一些轻松的歌曲,如《莉莉玛莲》,这首歌反映了士兵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尽管其“靡靡之音”的风格与纳粹宣扬的日耳曼超人形象不符,却在德军和盟军士兵中广为流传。
音乐审查与文化控制
纳粹德国对音乐的控制不仅体现在创作和宣传上,还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来禁止不符合其意识形态的内容。犹太作曲家的音乐被全面禁止,许多音乐家因此遭受迫害。例如,保罗·兴德米特虽然不是犹太人,但也因反对纳粹而被指责为“背叛了自己使命的作曲家”。他的歌剧《画家马蒂斯》遭到禁演,最终被迫流亡美国。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甚至在公开场合对兴德米特发动人身攻击,指责他的作品为“颓废音乐”。
瓦格纳与纳粹的“文化工程”
在纳粹德国,理查德·瓦格纳的音乐被推崇为“正统”,成为纳粹文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瓦格纳的音乐因其宏大的叙事和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被纳粹解读为德意志精神的象征。希特勒本人对瓦格纳的音乐极为推崇,认为其作品预言了纳粹的世界观。相比之下,莫扎特的音乐虽然在艺术上备受推崇,但其开放性和人性化的特质与纳粹的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纳粹宣传机构试图将莫扎特塑造为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代表,但莫扎特音乐中蕴含的自由精神最终抵制了这种扭曲。正如音乐学家艾瑞克·莱维在《莫扎特与纳粹》一书中指出的,纳粹对莫扎特的利用最终暴露了其思想的反人类本质。
战后的反思与禁止
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后,那些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歌曲遭到严格禁止。例如,《霍斯特威塞尔之歌》等歌曲的演唱或播放被视为违法行为。然而,一些音乐作品在修改歌词后得以保留,如《装甲兵进行曲》在战后被联邦德国陆军和奥地利军队继续使用,甚至被法国外籍军团改编沿用。电影《坦克大决战》(1969年)中德国装甲兵战前齐唱此歌的场景,使得这首歌广为流传。
纳粹德国的音乐宣传是其文化控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歌曲创作、改编和审查制度,纳粹试图塑造和操控民众的思想。然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内在的人性光辉和自由精神最终抵制了这种扭曲和利用。正如莫扎特的音乐所展现的,真正的艺术能够超越邪恶的意识形态,散发出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