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看待青少年发呆:4个方法助力专注力提升
科学看待青少年发呆:4个方法助力专注力提升
“妈妈,我今天在学校发呆了,老师还点名提醒我。”小明放学回家后,有些沮丧地告诉妈妈。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很多家长可能会感到焦虑:孩子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学习态度有问题?其实,发呆这种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可能蕴含着复杂的科学原理。
发呆的科学解读
近年来,脑科学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认为自己什么都没做或发呆、走神时,大脑中依然有很多区域正在以较高的激活水平工作。这种状态被称为“心智游移”,它与大脑中的“默认网络”密切相关。
默认网络是人脑中一组分散但又连接在一起的区域形成的脑网络,涉及内侧前额皮层、左背外侧前额皮层、前扣带回皮层、后扣带回皮层、楔前叶、顶下小叶、海马旁回、右侧杏仁核等大脑结构。研究发现,默认网络功能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水平密切相关,重度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各种精神疾病几乎都伴随有默认网络功能的异常。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白天自认为清醒的状态下,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可能处于心智游移状态。当我们从窗户朝外看、看书、听音乐时,都可能会出现“发呆”“走神”的心智游移情况。适度的心智游移对恢复心理弹性、提升注意力、改善情绪、缓解压力具有非常重要且显著的作用。
正常发呆与异常信号
虽然发呆对青少年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有益,但家长也需要区分正常发呆和可能的病理表现。例如,癫痫小发作(也称“失神发作”)的特点是意识障碍短暂而频发,可能表现为频繁的发呆、愣神,持续3-5秒可缓解。如果发现孩子发呆时间过长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
如何正确引导
既然适度发呆对青少年有益,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时桌上只放必要的学习用品,关掉电视、手机,避免分心。如果环境安静,孩子更容易进入状态!家长也要一起放下手机,陪伴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合理安排时间:大块任务切成小块完成,每次专注15-20分钟,休息5分钟。用闹钟提醒,孩子更有时间意识,比如:“15分钟写语文作业,休息后背古诗。”
培养专注的小习惯:专注小游戏:让孩子用手指追踪书上的线条,或玩“看谁能盯住手表秒针最久”的小比赛,帮助锻炼注意力。静心1分钟:每天闭眼深呼吸,让孩子逐渐学会安静下来。
用表扬代替催促:孩子专注时,家长可以及时表扬,比如:“刚才你20分钟内完成了作业,效率太高了!”积极反馈比一味催促更有效。
案例分享
小华的妈妈发现,自从采用了上述方法后,小华的发呆时间明显减少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小华变得更加自信,对学习也有了更多的兴趣。
发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适度的发呆对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有益。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科学认识发呆现象,既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放任不管。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合理安排时间等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让发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