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名将羊祜:以德服人,为统一奠定基础
西晋名将羊祜:以德服人,为统一奠定基础
羊祜是西晋时期的著名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著称。他在任期间,不仅通过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政策赢得了军民的心,还缮甲训卒,为伐吴做了充分的准备。尽管羊祜未能亲眼见证灭吴的胜利,但他为这场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功绩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羊祜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羊祜的生平简介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曹魏晚期与西晋早期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一代名将。羊祜出身泰山名门望族羊氏家族,家族人才辈出,东汉名臣蔡邕为其外祖父,他的祖父羊续曾任南阳太守,父亲羊衜曾任上党太守;其胞姊羊徽瑜为晋景帝司马师的皇后。
羊祜身高约为176公分,容貌敦雅不俗,须眉秀长浓密而整洁。羊祜在曹魏时代历任中书侍郎、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等官职。司马炎称帝后,羊祜深得司马家信任,升任尚书左仆射、车骑将军,官至征南大将军。去世后被追认为“太傅”。
羊祜在荆州的具体政绩和军事准备
公元269年,羊祜奉命都督荆州诸军事。他到任后,特别注意安抚民心、改易风俗,“开设庠序(即学校),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东吴在与西晋对峙的地带,有多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其中在今湖北钟祥的石城距襄阳只有七百里地,对襄阳威胁最大。羊祜对此相当担忧,史载他用巧计使东吴废除了在石城设立的牙门戍将,此举让西晋得以减少戍守边境的兵力,羊祜命这些人转而屯田,结果大获其利。羊祜刚到任时,“军无百日之粮”,到他结束任期时,“有十年之积”。
羊祜在军中“轻裘缓带,身不披甲”,身边随从很少。有一夜,羊祜想要离开军营外出,值守营门的徐胤持棨拦住了他,他说羊祜身为将军,不应随意离营,羊祜身负重责大任,其安危非一人之安危,实关乎国家之安危,除非我徐胤今日死了,将军才可出营门。羊祜听完他的话,“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金元时期的大儒郝经曾评价羊祜:“魏晋以来,专尚诈力,以相倾轧。羊祜独务德信,开示公道,不为掩袭,使吴人心服,一举而奄有江淮,混一区夏。孔明之后,一人而已。”尤能佐证郝经评价的是羊祜与陆抗的交谊,还留下了“羊陆之交”的典故。
羊祜到任荆州的第二年,东吴派出陆抗都督信陵(今湖北秭归东)、西陵(今湖北宜昌)等地军事。羊祜与陆抗乃是对手,羊祜的策略是待之宽仁、攻心为上。在研究对东吴的作战计划时,有人提出要用“谲诈之策”,羊祜岂不知兵不厌诈的道理,但却不愿采用这些建议,还将提出建议之人灌醉,让他无法再说话。西晋士兵俘获了东吴两小儿,羊祜命人将他们归还本家,不以其为人质,不久东吴将领夏祥等来归附,两小儿的父亲也带着亲属来归附。
陆抗生病,羊祜得知后派人送去药品,陆抗没有疑虑这药品是否有问题就吃下了。倒是他身旁的人颇为担心,强烈建议他不要吃,他说:“羊祜岂鸩人者!”东吴末主孙皓听说荆州边境安宁,陆抗和羊祜关系很好,颇为不悦,派人前来质问。陆抗回答:“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正是因为羊祜待陆抗以仁,才更需要陆抗以仁对羊祜,若是以暴对仁,不就正好彰显了羊祜的德行,令其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其时东吴已露败象,但仍有一定实力。陆抗死后,羊祜认为对东吴用兵从而统一全国的时机到了,他的《请伐吴疏》乃历史上有名的奏议,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才与武略。可惜他的主张当时未能得到朝臣的广泛支持,但历史大势已充分显露,在羊祜去世两年后,即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全国。
羊祜的历史贡献
羊祜在荆州的政绩和军事准备为西晋灭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通过屯田兴学、以德怀柔等策略,赢得了军民的拥护,同时修筑城寨、扩大疆土,增强了西晋的军事实力。羊祜的《请伐吴疏》展现了他对东吴的深入了解和卓越的战略眼光,为最终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
羊祜去世后,襄阳百姓为纪念他,在岘山建庙立碑,称为“堕泪碑”。每逢时节,周围的百姓都会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泪。羊祜的继任者、西晋名臣杜预因此把它称作堕泪碑。堕泪碑现位于湖北省襄阳市。
东晋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记载了堕泪碑的定名由来。
羊祜的个人品质和后世评价
羊祜在朝中不兴朋党、谨言慎行,虽然受他推举而为官者不在少数,但他事后焚烧推举手稿,很多获推举人竟不知晓受何人推举。有人批评羊祜过于缜密,羊祜以“是何言欤!夫入则造膝,出则诡辞,君臣不密之诫,吾惟惧其不及。不能举贤取异,岂得不愧知人之难哉!且拜爵公朝,谢恩私门,吾所不取。”作为回答。
羊祜作为文学家,又喜爱山水,著述理应很多,而且他长期的政治、军事生涯,也写有大量的表、疏等文章。但由于他为人谨慎,很多手稿都被付之一炬,多是他人书籍中的片段,已知他的作品是《老子传》二卷,文集《羊祜集》二卷。流传至今的只有《雁赋》、《让开府表》、《请伐吴表》、《再请伐吴表》等8篇,其中的《让开府表》可与诸葛亮的《出师表》相提并论。《晋书·羊祜传》说:“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以“岘山置酒言咏”推论,羊祜应当留有为数不少的诗作,但现今竟无只言片语留下。他有一句名言:“天下不如意事,恒十居七八”。
羊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名,“户”改为“门”。
羊祜无子,只有女儿。晋武帝命羊祜兄羊发之子羊暨继嗣,羊暨以父亲已死为由抗命;晋武帝又命羊暨弟羊伊继嗣,但羊伊以未得生父之命为由不为羊祜服丧,最终仍以本生父为父。太康二年(281年),羊伊的弟弟羊篇获封为钜平侯,成为羊祜的继嗣。
晋孝武帝太元年间,羊发玄孙之子钜平侯羊法兴坐桓玄党伏诛,爵除。尚书祠部郎荀伯子上表求为羊祜立嗣,未果。
羊祜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更是一位品德高尚、深受百姓爱戴的名臣。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