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会:120年的人道主义传承与创新
中国红十字会:120年的人道主义传承与创新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上海海关道沈敦和等人出于义愤,发起成立“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这是中国最早的和红十字有关联的组织。同年3月10日,清朝商约大臣吕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怀等人在上海邀请中立的英、美、法、德代表,共同协商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此后,中国红十字会历经沧桑,从“大清红十字会”到“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组和恢复合法席位,始终坚守人道主义精神,为救助难民、救护伤兵和赈济灾民而不懈努力。
抗战救护:图云关的光辉岁月
1938年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为配合长期抗战,在汉口成立救护委员会。1939年2月,救护总队由湖南祁阳迁至贵阳图云关,这里成为当时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最重要的医疗救护中心。由波兰、奥地利、美国、捷克等国家组成的国际援华医疗队也加盟进来,共同开展战地救护工作。
在图云关,救护总队不仅承担着繁重的医疗救护任务,还负责培训战地卫生人员。据统计,仅1939年至1945年间,救护总队就培训了近万名卫生人员,为战地救护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此外,救护总队还积极组织医疗队和救护队,奔赴各个战区,为伤兵和难民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艰辛历程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迅速响应,组织救援队伍奔赴灾区,开展紧急救援工作。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红十字会赈济救护股股长常开兴,就是其中的一员。
常开兴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中表现突出。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完成了1个县级备灾救灾中心、1所村级小学、16个村级卫生室、2所镇卫生院的建设任务。在2014年鲁甸地震和2023年凉水村山体滑坡等灾害中,常开兴也始终冲锋在前,为灾区群众提供及时的救援和帮助。
本土化发展:志愿服务的创新实践
中国红十字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志愿服务模式。2004年,澳门红十字会启动对广东省贫困地区博爱卫生院(站)的援建项目,开启了粤港澳红十字会合作的序幕。2014年,三方签署《粤港澳红十字会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了区域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还积极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大力发展应急救援、健康关怀、人道救助、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捐献、宣传无偿献血、宣传预防艾滋病、红十字精神传播、筹资劝募、海外服务等领域的志愿服务队。据统计,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数百万名注册红十字志愿者,他们活跃在城乡社区,为群众提供各类人道服务。
未来展望:新时代的新使命
在新时代,中国红十字会将继续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国家发展和全球人道主义事业。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红十字会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9年,粤、港、澳三地红十字会共同制订《粤港澳大湾区红十字会参与大湾区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建立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救援救助、工作研究、人道传播、志愿服务”5个人道工作平台,为红十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从1904年到2024年,中国红十字会走过了12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红十字会始终坚守人道主义精神,为救助难民、救护伤兵和赈济灾民而不懈努力。展望未来,中国红十字会将继续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