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钟公园漫步,科学证实提升幸福感与健康水平
20分钟公园漫步,科学证实提升幸福感与健康水平
最近,一个名为“公园20分钟理论”的概念在社交媒体上走红。该理论声称,只需在公园里驻留20分钟,就能显著提升幸福感,改善心理状态。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依据支撑的。
科学依据:20分钟的神奇效应
这一理论最初源自发表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研究采用了一种名为“一组前后测量调查研究设计”的方法,在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的三个城市公园中招募了98名成年游客作为研究对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公园游览显著提升了游客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而言,研究参与者在公园游览前后,心理健康水平(SWB)有显著的改善,其中包括情绪状态(PANAS)和生活满意度(SWLS)。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在后续研究中改进了研究方法,通过检测参与者生理指标的方法,研究人员发现游客在公园停留短短20分钟后,不仅主观幸福感显著提升,而且生理水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显示,76.7%的游客表示公园之旅提升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SWB评分从游览前的平均35.82分跃升至游览后的39.18分。在生理层面,78.3%的参与者在游园后皮质醇水平显著下降,显示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20分钟能带来哪些改变?
降低压力激素水平:研究指出,多接触大自然能降低压力激素水平,比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素、皮质醇等。
平稳血压:国内外的研究发现,暴露在森林环境中20分钟的受试者,血压会显著降低。
缓解失眠:大自然的森林环境可以放松自主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活动,有助于改善失眠,提高睡眠质量。
降低炎症:实验研究发现,与在城市中相比,暴露于森林环境受试者的丙二醛、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的α水平降低,说明大自然环境能够一定程度降低受试者体内的炎症介质,减轻炎症水平。
缓解疲劳:一些研究发现,在公园中散步20~30分钟,慢性疲劳综合征可以得到缓解,同时活力水平也会提升。
有助于术后康复:研究发现,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在病房中可以看到自然元素,后期恢复就会出现明显差异。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变少,恢复情况变好,并且吃止痛药的数量也较少。
如何实践“公园20分钟疗法”?
实践这一理论并不需要复杂的准备,简单的散步或发呆就足以带来效果。如果你居住的附近就有公园,不妨每天抽出20分钟,进行一次“绿色充电”。如果条件有限,无法经常前往公园,也可以利用小区中的绿地,认识小区的绿地植物,通过绿地也建立起社区的联结感,也会调节你的情绪。
此外,还可以尝试在家营造一个“微复愈性环境”。比如在家里种一些植物,挂一些风景画,或者布置一些自然的装置艺术。每天用10分钟到半小时,放下你身上肩负的所有社会角色,专注地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可以去晒晒太阳,在草坪上呆坐,抱抱大树,画画填色,吃吃美食等。每个人会有自己独特的放空方式,需要你自己去试、去找。
真实体验:20分钟带来的改变
一位网友分享了她在西安环城公园的经历:“人都是趋光动物,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波光粼粼的水波,肥硕悠闲的水上鸭,生活可能经常不尽人意,所以记得光合作用。”
另一位网友则记录了他在裕园公园的体验:“裕园公园虽小,但绝对值得走上一走!沿着蜿蜒的小路漫步,两旁的树木像是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天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像是金色的地毯铺在地上,指引着我前行的道路。裕园公园紧紧贴着民心河。走到小河边,河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的湖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树木和远处的山峦,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这一刻,所有的烦恼和压力都被抛诸脑后,心中只剩下宁静与平和。”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压力重重,身心俱疲。不妨试试“公园20分钟疗法”,每天给自己一个短暂的“绿色假期”。这20分钟,或许就能成为你重新找回内心宁静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