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笔下的暴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苏轼笔下的暴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是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名句,生动描绘了夏日暴雨的壮观景象。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也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072年,正值苏轼因政见不合被贬到杭州担任通判。杭州,这座美丽的江南水乡,不仅有西湖的秀美,更有变幻莫测的天气。在一个夏日的午后,苏轼登上了望湖楼,目睹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
诗句赏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翻滚如同泼洒的墨汁,却未能完全遮住远处的山峦。这一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水,形象地描绘了暴雨前的景象。
“白雨跳珠乱入船”,密集的雨点如跳跃的珍珠般打入船中。这里的“白雨”指的是雨点在阳光下闪耀的景象,“跳珠”则形象地描绘了雨点打在船上的动态。
然而,这场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卷地风来忽吹散”,狂风席卷大地,将乌云吹散,暴雨戛然而止。最后,“望湖楼下水如天”,湖面恢复平静,水天一色,美不胜收。
诗人的心境
苏轼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时,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豁达与乐观。他没有因为天气的突变而感到沮丧,反而从中找到了乐趣。这种心境,正是苏轼独特人格魅力的体现。
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首先,对比手法的运用十分巧妙:黑云与白雨的色彩对比,暴雨前后的景象对比,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次,意象生动传神:“翻墨”“跳珠”等意象,将自然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最后,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暴雨来临到结束,再到雨后的宁静,层次分明,一气呵成。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佳作,更是诗人豁达心境的写照。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能体会到苏轼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乐观态度。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随遇而安、乐观向上的精神,正是苏轼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