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式启动福岛核废水排海,国际社会表示严重关切
日本正式启动福岛核废水排海,国际社会表示严重关切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正式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废水排海计划,预计持续30年,将超过134万吨核废水排放入太平洋。这一决定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核废水的成分与危害
福岛核污染水中含有60多种放射性核素,如氚、碳-14、碘-129等,其中许多放射性核素目前尚无有效处理技术。这些放射性物质具有极高的放射性和危险性,对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以氚为例,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约为12年,即使经过稀释,其放射性仍然会对海洋生物造成伤害。碳-14的半衰期更是长达5000多年,一旦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将在食物链中长期积累,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应对
面对日本的这一决定,国际社会反应强烈。中国作为重要利益攸关方,坚决反对这一不负责任的做法,并采取紧急预防性措施,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同时,中国敦促日本认真回应国内外关切,切实履行国际法义务,建立包括中国在内的利益攸关国实质参与的长期国际监测安排。
韩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也表达了严重关切,要求日本重新考虑这一决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报告员也发表声明,指出日本的这一决定可能违反国际法规定的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
一场“国际公共劣品”的制造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日本的这一决定堪称“国际公共劣品”的典型例证。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托马斯·谢林提出,指的是那些对国际社会整体利益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或决策。
首先,从属性维度来看,这一决策带来了明显的跨界损害。海洋作为人类的共同财产,其生态环境和资源属于全人类共享。福岛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无疑会传播到附近的其他地区,影响当地的海洋和沿海环境以及人们的健康。这种损害是无法弥补的,因为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会长期存在并积累。
其次,从治理维度来看,这一决策体现了治理的失败。日本政府在做出这一决定前,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评估,也没有提供未来几十年计划排放的放射性核素总量的准确细节。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蓄意误导国际社会,声称没有其他可行方案,而实际上长期储存核污染水是对环境危害最小的方案。
再次,从合作维度来看,日本的这一决定是对国际协商与合作的有意识拒斥。日本没有与韩国、中国等利益攸关方充分协商,也没有允许其他国家对核污染水进行独立测试。这种单边行动破坏了国际法所规定的通过国际合作来避免和减少国际公共劣品的原则。
福岛核废水排海问题不是一个日本自己可以单独做出决策的问题,而是一个整个世界都应该努力解决的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需要建立一个包括所有利益攸关方在内的长期监测机制,确保排放行为不会对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