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砖画:南朝墓葬艺术的瑰宝
竹林七贤砖画:南朝墓葬艺术的瑰宝
竹林七贤砖画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是南朝时期墓葬砖印壁画艺术的代表作。画面上,嵇康、阮籍、山涛、王戎等七位名士或坐或卧,或抚琴或沉思,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砖画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风度与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这件珍贵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更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砖画的发现与基本特征
竹林七贤砖画于1960年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的一座南朝墓葬中,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这幅砖画由648块长方形青砖拼镶而成,分为两幅左右对称安置于墓室两壁。南墓壁描绘的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的画像,高78厘米,长242.5厘米;北墓壁描绘的则是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的画像,高78厘米,长241.5厘米。八个人物席地而坐,以不同姿态体现了各自的特点。
砖画的艺术特色
竹林七贤砖画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幅砖画改变了汉画像砖剪影式的风格,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感,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画中线条“长线缭绕,秀骨清朗”,吸收了印度佛教画中线条流畅、用笔柔软但又柔中见刚的风格。同时,砖画还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方法,继承了古代绘画的传统。
在构图上,砖画采用了汉代以来壁画中常见的对称分列的构图方式,简洁紧凑,画面精心设计,给每人一个恰当的场面,使画面生动,情调统一。同时,又在线雕的人物底上,填绘色彩,有机地把绘画、雕刻、设色三者结合起来,给人以立体感。砖画注重“写神”,人物清瘦秀丽,颇具“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的画风,恰如其分地把八个人独特性格和空虚、颓废的精神面貌生动地刻画出来。
砖画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团体,包括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他们因不满当时的政治环境,选择隐居山林,追求自由放达的生活方式。竹林七贤的出现,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砖画中的八位人物,除了竹林七贤外,还有一位荣启期。荣启期是春秋时期的隐士,与竹林七贤虽时代不同,但精神追求相似,因此被一同描绘。画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都与史书记载相吻合。例如,嵇康“手挥五弦”、阮籍“作啸人似人啸”、山涛“嗜酒”、王戎“如意舞”、向秀“闭目沉思”、刘伶“嗜酒”、阮咸“弹琵琶”、荣启期“鼓琴而歌”,这些细节都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状态。
竹林七贤砖画的出现,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文化的繁荣。这一时期,士人追求个性解放,崇尚自然,反对虚伪的礼教。竹林七贤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追求,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砖画中的八位人物,不仅是个人形象的再现,更是魏晋时期士人精神的象征。
砖画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竹林七贤砖画的出土,填补了六朝绘画稀有传世真迹的空白,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2022年9月,入选江苏人气宝藏。
这幅砖画不仅是南朝时期墓葬砖印壁画艺术的代表作,更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它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竹林七贤砖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