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附子用量达30克,现代药典仅允3克:中药剂量之变
汉代附子用量达30克,现代药典仅允3克:中药剂量之变
“汉代中药剂量揭秘:原来这么猛?”
说到中药的剂量,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汉代的剂量标准与现代相差甚远。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例,其经方中的剂量之“猛”,令人咋舌。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一共有113个经方。在这113个经方当中用重量单位除了用“两”作单位之外,其余的也有用“个、用升”等等单位。也就是说可以用“两”作单位,也有用“个”作单位的,我们就从这个“个”出发,来进行考证。在这113个经方当中,我们选择最凶悍、最彪悍的莫过于四逆汤以及附子汤,从中可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我们先看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载四逆汤的处方。
四逆汤:生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也就是说无论是汉代还是现代,附子一枚的大小不会有太多的变化,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这也就告诉我们,生附子用到20克是绝对安全,用到30克也根本没事。真正实践的时候,哪里还会去挑大的,小的差不多中等的就可以,大就大一点,自然不会出什么事?自然界的东西哪有这么刚刚好20克。就像我们经常吃的萝卜、红苕一样,中等的就差不多了,也就是告诉我们张仲景的这个四逆汤生附子的用量通常都在20~25克。假定这个用量就是最正常的用量,我们再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的用量,上面载明用量为3~15克。这也就是说,最小的用量是最小一枚附子的1/5大小,除了婴儿用这么小的量,对于成人而言,你说能发挥药效吗?而我们的医生恰恰给成年人开三克附子,而且很多时候是炮附子,如果用30克作为正常的话,那么一个中医开3克泡附子的话是不是和正常量10倍之差?况且张仲景用的是生附子,而不是泡附子,当今的医院生附子几乎买不到,这是其一。其二,泡附子的用量,张仲景会用到三枚,这也就告诉你,如果一枚30克的话,三枚就是90克,这是一剂药的用量。可以放大胆子说,这个量如今所有的中医院以及有执照的正规诊所,都不敢开这个量。有人经过考证汉代一两,等于现在15.625克,3两=47克,6两= 94克。这也就是说,张仲景《伤寒论》当中最少的剂量最少都是20克起步,30克、45克的量也比比皆是。这一点在道教医书《米晶子济世良方》中也得到了验证。而我们的国家药典哪一个药有这么多的用量,就连白芍通常也只给15克的用量。中医被老百姓说成“蜻蜓点水,不痛不痒”,问题似乎就出在这里。已故老中医李可先生首用古代剂量,特别对危重病人救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光大中医精神的楷模。下面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用附子的几个经方。
1.乌梅丸:附子六两,干姜十两,桂枝六两,乌梅、细辛、黄连、当归、黄柏、人参、蜀椒。
2.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3.四逆加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人参。
4.甘草附子汤:炮附子二枚,炙甘草二两,桂枝四两,白术。
5.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
6.白通加猪胆汁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人尿、猪胆。
7.芍药甘草附子汤:炮附子一枚,炙甘草三两,芍药。
8.附子汤:炮附子二枚,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9.附子泻心汤:炮附子一枚,大黄、黄连、黄芩。
10.茯苓四逆汤:生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茯苓、人参。
11.桂枝加附子汤:炮附子一枚,桂枝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芍药、大枣
12.桂枝附子汤:炮附子三枚,桂枝四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
13.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炮附子三枚,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白术、大枣。
14.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炮附子一枚,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
15.真武汤:炮附子一枚,生姜三两,茯苓、芍药、白术。
16.通脉四逆汤: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或四两,炙甘草二两。
17.通脉四逆加猪胆汤: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或四两,炙甘草二两,猪胆汁。
18.麻黄附子细辛汤:炮附子一枚,细辛、麻黄。
19.麻黄附子甘草汤:炮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麻黄。
从张仲景的19个含有附子的汤以及上文的四逆汤方一共20个汤方中,我们可以看到,张仲景特别对于通脉四逆汤以及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其生附子的用量特别标注要用大者,这也就是说生附子的用量一定要在30克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我们中药房里面所开的中药量以及国家药典的药量都是非常轻的。当真正需要用中药来急救的时候,或许就无能为力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很多的慢性疾病,由于剂量偏少,大不了吃长一点。可是对于很多的急性患者,重病患者而言,确实是苦不堪言。一是身体受到巨大的疼痛以及精神上面的折磨。其二,由于病拖的时间过长或陈年旧病,很多患者精神精气崩溃。如果长期无效吃药或者微效吃药,就会产生对中医不信任的感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药量太轻,其实就是对病人的不尊重,延误患者的病情。如果对于患者而言,遇上这样的庸医,简直就是倒霉。不但病治不好,甚至还有恶化的可能。
这种剂量上的巨大差异,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现代中药剂量会变得如此保守?一方面,安全考量是主要原因。国家药典规定的剂量是最安全的用量,但这也导致了剂量过于保守,难以达到治疗效果。另一方面,药物来源的变化也影响了剂量的使用。随着中药资源的减少和人工栽培的普及,药材的质量和药效可能有所下降,这也促使医生在开方时更加谨慎。
现代中药剂量标准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中药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安全性、有效性、检测成份转移率及多批次代表性样品的实测数据等。同时,还要结合中医药理论、临床使用方法、常用剂量及毒理学研究结果,确定合理的限(幅)度。
汉代中药剂量之“猛”,反映了古代医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用药理念。而现代中药剂量的谨慎,则体现了当代医学对安全性的重视。了解这种变迁,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