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坏情绪伤害你的胃:专家解析CBT疗法
别让坏情绪伤害你的胃:专家解析CBT疗法
“哎呀,又胃疼了!”小王捂着肚子,皱着眉头。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了。他最近工作压力大,情绪一直不太好。朋友小李见状,说:“你这是气出来的胃病,试试认知行为治疗,说不定能帮你舒缓肝气,胃病和心情一起搞定!”
听起来像是玩笑话,但其实,情绪真的会影响我们的胃部健康。你有没有发现,当你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时,常常茶饭不思;而当你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时,食欲倍增。这可不是巧合!
情绪与胃病的“爱恨纠缠”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情绪变化确实会影响胃肠功能。动物试验发现,当猫面对咆哮的狗时,胃肠道运动就会停止,胃酸分泌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情绪变化对胃肠功能的影响非常大。长期如此,胃肠道就会发生很多疾病。
临床工作中常常发现,某些突发事件、家庭和工作单位人际关系的紧张、工作压力增加等导致的疲劳、焦虑和心情抑郁,可使溃疡病发生率明显升高。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溃疡病的发生率就明显增加。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发病也常常与情绪变化有关。神经性呕吐也说明情绪变化可影响胃肠功能。很多少女为了追求身体苗条,而盲目节食,最终导致厌食、进食后呕吐、便秘、体重减轻,甚至闭经。进一步的胃肠动力学检查发现,胃内食物向肠道排出也明显减少,甚至肠道的食物反流到胃内。当然其他精神刺激也可导致神经性呕吐。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非科学性误导和医务人员的不当解释也常常可加重或诱导胃肠疾病。如对某些所谓的癌前病变的错误解释和过分夸张,常常使许多患者感到恐惧,终日惶惶不安,多方奔走求医,甚至不听其他医务人员的正确合理的解释,而导致其胃肠道疾病的症状加重,甚至无药可治。胃病患者如果感觉不仅胃部不舒服,而且睡眠、精神状态等也不好,那十有八九可以判断患有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说明的是胃植物神经紊乱(即胃神经官能症)是功能性疾病,仪器检查不出,容易被很多医生和患者忽视,有的患者想不通,有的医生也想不通,所以很多医生不知道从这方面用药,而耽误了病人,导致久治不愈!
中医认为,情绪与胃病的关系更为微妙。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周俊芳解释说:“肠胃是情绪变化的‘晴雨表’,它对情绪变化很敏感。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如果人情滞不畅,就可能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作,引起消化问题,腹胀、恶腻、反酸、腹泻等一系列症状都是其表现。”
周俊芳进一步解释:“长期情绪低落,心情压抑的人群,要更加重视肠胃问题。胃肠与大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肠胃上的交感神经受主神经控制,当人情绪不佳时,这些神经就会释放不好的信号,引起肠胃病变。相关研究调查表明,有焦虑抑郁倾向的人,患胃肠道肿瘤的概率会比一般人更高。”
认知行为治疗:从“心”治“胃”
既然情绪与胃病如此紧密相连,那么如何通过调理情绪来改善胃病呢?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惊喜。
认知行为疗法(CBT) 是一种社会心理干预,旨在减轻各种心理健康状况的症状,主要是抑郁症和焦虑症。CBT 侧重于挑战和改变认知扭曲(例如思想、信念和态度)及其相关行为,以改善情绪调节并制定旨在解决当前问题的个人应对策略。虽然它最初针对治疗抑郁症而设计,但其用途已扩展包含治疗许多心理健康状况,如焦虑症、物质使用障碍、伴侣关系问题和进食障碍等。CBT 包括许多认知或行为心理疗法,这些疗法使用基于证据的技术和策略来处理特定的精神病理学议题。
CBT 是一种常见的谈话疗法,结合了行为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CBT 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治疗形式,这意味著它用于治疗与诊断出的精神障碍相关的特定问题。 治疗师的作用是帮助来访者找到并实施有效的策略来实现既定目标并减轻疾病症状。
与精神药物相比,回顾性研究发现单独使用 CBT 对治疗较轻微之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抽动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进食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有效。一些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与治疗精神障碍(例如重度抑郁症)的药物相结合时最有效。CBT 被推荐为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
CBT 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改善情绪和胃部不适。具体来说,CBT 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那些导致胃部不适的负面思维模式,比如“我总是胃疼,这一定是严重的胃病”或“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我的胃病永远好不了”。通过认知重构,患者可以学会用更积极、更现实的思维替代这些负面想法,比如“我的胃疼可能与情绪有关,我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来缓解症状”。
除了认知重构,CBT 还包括行为实验、暴露疗法等技术。例如,患者可以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步面对那些引发胃部不适的情境,学习如何在这些情境中保持冷静和放松。此外,CBT 还强调行为激活,鼓励患者参与积极的活动,以改善情绪和减少胃部不适。
案例分享:从焦虑到轻松
小张是一位30岁的职场人,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他经常感到胃部不适,尤其是在工作紧张或情绪低落时。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建议他尝试CBT治疗。
在CBT治疗过程中,小张学会了识别和挑战自己的负面思维。他意识到自己经常有“灾难化”的想法,比如“如果我做不好这个项目,我一定会被解雇”或“我的胃疼一定是得了严重的胃病”。通过认知重构,他开始用更现实和积极的思维替代这些想法,比如“即使项目遇到困难,我也可以寻求帮助”或“我的胃疼可能与情绪有关,我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
此外,小张还学会了使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来缓解胃部不适。他开始定期进行体育锻炼,改善睡眠质量,并尝试了一些正念冥想练习。几个月后,小张发现自己的胃部不适明显减少,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
结语:情绪管理,从“胃”开始
情绪与胃病的关系如此密切,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除了合理使用中成药外,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都有助于改善胃部健康。
记住,健康不仅来自药物,更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下次当你感到胃部不适时,不妨先深呼吸,放松心情,也许你的胃就会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