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区域经济带GDP近50万亿元,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三大区域经济带GDP近50万亿元,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2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的生产总值合计达到49.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40%。这一亮眼的成绩单,充分展示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显著成效。
京津冀:协同发展释放新活力
2023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达到148.8,比2022年提高5.6。其中,创新发展指数最高,达180.9,成为主要带动力量。三地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区域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4458.4亿元,投入强度为4.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以6.73%的投入强度稳居全国首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2.8件/万人,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产业协作方面,三地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市)设立分支机构近万家,产业对接协作不断深化。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连续4年保持千亿量级投资,与廊坊北三县连续举办项目推介会,2023年签约50个项目,产业项目占比超6成。雄安新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首批疏解央企搬迁进展顺利,中国星网总部启动试运行。
民生服务持续改善,区域铁路运营里程达1.13万公里,相邻城市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津冀定制快巴已开通9条主线、35条支线,投入运营车辆从初期的16辆增加至79辆。教育、社保、医疗等领域实现跨区域共享,河北省养老机构收住京津户籍老人近5000人,到河北社区养老的京津户籍老人接近4万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从2018年的23.9%提升至2023年的24.4%,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23年,长三角“万亿城市”数量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1/3,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8年的2.81%上升至2023年的3.34%。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第五,南京集群首次跻身前十。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联合促进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目前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4辆来自长三角地区。
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跨省“一网通办”,长三角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跨省就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免申即享”等创新服务推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已超7600公里,较2018年增加80%以上。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取得积极进展,PM2.5平均浓度从2018年的42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
粤港澳: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5年增长3.2万亿元,2023年突破14万亿元,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广东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鼓励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或加快推进。广深港、广汕、汕汕等高速铁路相继通车,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基本实现1小时通达。2023年1月实施的“澳车北上”和7月实施的“港车北上”政策,让港珠澳大桥变得更加繁忙。截至今年5月,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已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7.7%。
科技创新能力突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已聚集160余个科创项目,机器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企业加速集聚。粤港澳大湾区专利能力已位居全球四大湾区之首,成为电子信息、软件、医药等领域的全球科技竞争前沿。
青年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广东搭建“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48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近5500人。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截至去年底,近1万名内地人才通过该政策来港,进一步激发了区域创新活力。
共同经验:创新驱动、一体化机制和开放合作
三大区域的发展经验表明,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无论是京津冀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还是长三角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亦或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集群发展,都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一体化机制创新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通过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合作机制,三大区域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了高水平的一体化发展,释放了区域发展潜能。
开放合作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路径。三大区域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同时,通过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展望未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创新驱动,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经验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