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海城地震:中国首次成功预测的大地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海城地震:中国首次成功预测的大地震

引用
网易
7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GH18B70553WTVK.html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1MROI9E05566B3I.html
3.
https://www.iziran.net/news.html?aid=5340237
4.
https://www.ief.ac.cn/zhxw/info/2024/91938.html
5.
https://www.lndzj.gov.cn/lndzj/zwgk/tzgg/2024121811165065467/index.shtml
6.
https://www.haikoutong.com/shenghuo/8077.html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26/21/59967918_1135110950.shtml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省海城县发生了7.3级特大地震。然而,这场本可能造成巨大伤亡的地震,却因为一次成功的预测和及时的疏散,将人员伤亡降到了最低限度。这是中国首次成功预测的大地震,也是全球罕见的地震预测成功案例。

01

地震前的异常信号

早在1974年,辽宁省营口、海城一带就开始不断发生地震。虽然每次的震级不高,但次数却越来越频繁,且震级也在逐渐升高。面对这一异常情况,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多次向省委上报预警。

地震专家耿庆国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在大地震前的一年,通海曾遭遇过严重干旱。紧接着,他又发现平谷地震前,也出现过同样异象。于是,他决定拉长时间周期,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渐渐地,奇特的现象被他发现。在我国2700多年前的岐山大地震时,史书就有"川竭,山必崩"的记载,这就意味着干旱很可能预示,山崩(指地震)即将到来。耿庆国梳理发现,在历史上200多次大地震前夕,当地均有干旱出现。于是乎,"旱灾–地震"规律被他初步提出,并得到了部分证实。

02

科学决策与紧急疏散

1975年2月4日凌晨,营口、海城一带再次发生5级左右地震,这让辽宁省委高度重视,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时任辽宁省领导的李伯秋和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毛远新亲自参与了部署。面对可能承担的假预警后果,毛远新还是坚持提出,要通过人民广播电台,对全省发布预警。但李伯秋则是担心,如果地震数日未发生,反而会让党和政府陷入,被群众质疑的尴尬境地。不过两人商议再三后,最终还是拍板决定,采取"隐性预警"方式,以避免引发全面恐慌。

当天下午两点,省委向营口、鞍山两市下达指示。即日起,海城、营口两县所有人员,都不得在室内过夜,牲畜和农机要拉到户外,党员干部和民兵,要挨家挨户动员疏散。

彼时,室外温度在零下十几度,但没有一个家庭敢有半点懈怠。大家纷纷撤离房屋,有的搭棚守候,有的走亲友挤到坚固房舍内。就这样整整一天一夜,海城县城乃至整个区域,宛如一座空城。

03

创造奇迹:极低伤亡的背后

19点36分,大地终于开始了剧烈抖动。但就在数万间房屋相继倒塌的同时,疏散工作也圆满完成了使命,几乎所有人员,都避开了生命危险。

这场震灾共造成660多万民众无家可归,但最后统计出来的伤亡人数,仅占总人口的0.22%,如此低的伤亡比例,直接创造了世界地震史上的奇迹。最终统计的死亡人数仅为328人,受伤18000余人。相比此前国内外同级别地震,伤亡数字之小,着实令世人难以置信。

04

全球瞩目的“中国经验”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测和应对,不仅拯救了数万生命,也为全球地震预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次预警和避灾工作所积攒出来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后来我国的地震防灾救灾,有着莫大的指导意义。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测,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地震预测领域的智慧和勇气,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果断决策和有效行动。这次成功经验,为全球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树立了典范,也为未来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