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癌症疼痛:理论与实践
中医调理癌症疼痛:理论与实践
目前,癌症是全球十大死因之首,其带来的身体痛苦和心灵煎熬难以言喻。但随着现代医疗的进步,癌症的治愈率大幅提升,从过去的“绝症”变成了可控制的慢性病。然而,癌症治疗后的疼痛问题仍困扰着许多患者。中医在调理癌症疼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据统计,全球数千万癌症患者中约30%-50%有不同程度的癌症疼痛,到了末期,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5%。中医认为,癌症疼痛的主要病机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具体表现为气滞、血瘀、痰湿、热毒等。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中医采用补泻疗法,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中医调理癌症疼痛的优势
中医认为,癌症疼痛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邪毒(风、寒、暑、湿、燥、寒)、七情内伤(怒、喜、忧、思、悲、恐、惊)、饮食失调(高糖、高盐、高油脂)与正气亏虚(长期熬夜不睡)。其中,癌毒潜藏体内、病理痰瘀聚集、经络通道壅塞是癌症疼痛的根本病机。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例如:
- 气滞不通:表现为胀痛、时缓时急
- 血瘀阻滞:表现为刺痛,触按疼痛
- 痰湿凝聚:表现为多处肿块、疼痛不明显
- 虚性疼痛:表现为绵绵作痛,遇寒、劳累则加剧
- 热毒蕴结:表现为持续性锐痛
中医调理的具体方法
中医调理癌症疼痛的方法多样,包括:
- 补气活血、活血化瘀以减轻疼痛
- 疏肝解郁以缓解内心忧愁
- 活血补血以改善面色
- 降逆止恶心、呕吐
- 补脾胃以增进食欲
- 调理肠胃以缓解便秘、腹泻
- 清胃火、降心火以改善口臭口干
- 宽胸化痰止咳以缓解呼吸困难
- 安神定志以治疗失眠
- 利水疏肝理脾以去湿腹胀、腹水
- 去风养血润燥以治疗皮肤瘙痒
- 补肾益脾兼补气以改善吞咽困难
- 通利下焦以治疗排尿困难
- 去腐生肌以收敛皮肤伤口
- 醒脑开窍以治疗意识不清
- 健脾补肾以利湿消肿
中西医结合的疗效
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例如,中国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在《整合癌症医疗》期刊上的研究发现,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可降低31%。台湾中医师全联会也针对乳腺癌、肝癌、肺癌、大肠癌、胃癌、前列腺癌和口腔癌等7大癌症,实施“癌症中医整合加强照护专案计划”,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可得到及时的中医调理。
癌症治疗后的具体症状调理
手足综合征
手足综合征(HFS)或肢端红肿症(PPE)是化疗或靶向治疗的常见副作用,表现为手足对称性感觉异常、疼痛和麻木。目前西医治疗效果有限,而中医采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的治疗方法,使用金银花、连翘、龙胆草等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
手脚麻木
手脚麻木是化疗后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套样感觉分布于掌面,通常两侧对称性发作。针灸治疗可有效缓解这种症状,常用穴位包括腹部的气海、上肢的曲池、内关、合谷以及下肢的阴陵泉、三阴交、然谷、太冲和足三里。
中医师的治疗思维
中医师在治疗癌症疼痛时,会根据四诊(望、闻、问、切)全面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辨证施治。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穴位按摩、药膳食疗、节气养生、芳香疗法等,以增强患者体力,改善循环,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具有安全、无成瘾性、无耐药性的优势,可以减少止痛剂的使用,减轻药物副作用。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中医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疼痛和治疗副作用。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文创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