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院如何高效处理应收医疗款?
基层卫生院如何高效处理应收医疗款?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卫生院在处理应收医疗款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有效管理应收医疗款,成为卫生院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政策要求、实际操作、风险管理等多个维度,探讨基层卫生院如何高效处理应收医疗款。
政策背景与制度要求
根据《政府会计制度》及相关补充规定,基层卫生院在处理应收医疗款时,需要严格遵循以下要求:
科目设置:卫生院应设置“应收账款”科目,并按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医疗保险机构等不同类别进行明细核算。
账务处理:
- 发生应收医疗款时,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事业收入——医疗收入”。
- 收到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
- 同时,需进行预算会计处理:借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贷记“事业预算收入”。
坏账准备:卫生院应定期评估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合理计提坏账准备。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经批准后,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
实际操作与风险管理
尽管有明确的制度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卫生院仍面临诸多挑战。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23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23年药品批发企业对医疗机构应收账款回款天数平均达到152天,比2022年增长2天,接近5年来的峰值。这一数据反映出医疗机构在资金周转方面存在较大压力,也给卫生院的应收账款管理带来了挑战。
华康医疗的案例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尽管其大部分客户为信用评级较高的公立医院,但复杂的支付流程仍导致回款期超出合同约定。这提示我们,即使面对信用良好的客户,卫生院也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以防范潜在的坏账风险。
解决方案与建议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 建立定期对账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账务差异。
- 加强票据管理,确保所有医疗费用都有据可查。
- 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库存现金限额三天零星开支。
优化账务处理流程:
- 及时确认收入,确保账务处理的准确性。
- 合理计提坏账准备,增强财务稳健性。
-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账款管理效率。
加强与医保机构的沟通协调:
- 及时了解医保政策变化,确保医保应付款项的及时回收。
- 积极参与医保预付金制度,减轻资金压力。
多元化收入来源:
- 在确保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开展特色医疗服务项目。
- 加强与商业保险机构的合作,拓宽收入渠道。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国家医保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医保基金预付工作的通知》为卫生院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知要求建立预付金制度,专项用于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等医疗费用周转支出,预付规模在1个月左右。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望缓解卫生院的资金周转压力,降低坏账风险。
此外,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医保基金直接结算模式。例如,内蒙古创建“医企银直联”模式,确保集采药品和耗材的回款周期不超过30天;广西要求医用耗材在验收后月底前结算,并全面实施线上直接结算系统;湖南等地则规定每月预付30%至50%的医保基金额度,支持医疗机构及时付款。
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账务处理流程、加强与医保机构的沟通协调,基层卫生院可以有效管理应收医疗款,降低坏账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同时,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支持,探索多元化收入来源,将进一步增强卫生院的财务稳健性,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