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焦大:一个老忠仆的焦虑与愤怒
《红楼梦》中的焦大:一个老忠仆的焦虑与愤怒
《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因为鲁迅先生的提及而家喻户晓,这个人物就是焦大。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提到:“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鲁迅
鲁迅的这段话主要是为了说明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选择受其阶级和经济地位的制约。但是,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也遮蔽了曹雪芹刻画这个人物的真正用意。
焦大形象的塑造
曹雪芹刻画焦大这个人物,是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从“焦大”这个名字的寓意入手。
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人物命名常常运用双关手法来蕴含某种寓意。例如,贾府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她们的名字首字相连双关为“原应叹息”,暗寓了她们的悲惨命运。此外,如甄士隐寓意“真事隐”,贾雨村寓意“假语村言”,娇杏寓意“侥幸”,秦可卿寓意“情可亲”,秦钟寓意“情钟”等等。
那么,“焦大”这个名字有什么寓意呢?“焦”意为焦虑、焦心,“大”在许多地方的方言中意为父亲或老辈、父辈。因此,“焦大”的名字暗示他是一个为贾府的堕落、衰败而焦虑的老父辈、老忠仆。
在第7回中,通过尤氏的叙述,我们知道焦大曾经跟着太爷爷出征,多次从死人堆里救出太爷,自己挨饿却偷东西给主子吃,甚至在缺水时把仅有的半碗水留给主子,自己则喝马尿。这些事迹表明,贾家的富贵在某种程度上是焦大这样的老仆人拼死拼活换来的。
戴敦邦绘焦大
然而,在第7回中,作者将焦大刻画成了一个似乎纯粹的老酒鬼。事实上,焦大的性格中确实有发酒疯、倚老卖老的一面,但这并非他性格的全部,也不是曹雪芹刻画这个人物的主要目的。焦大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一个老忠仆在看到家业被不肖子孙糟蹋时的焦虑和忧心。
脂砚斋在第7回的批语中似乎理解了曹雪芹的用意。甲戌本有一条夹批:“可见骂非一次矣。”蒙府本的批语则更明确:“恶恶而不能去,善善而不能用,所以流毒无穷,可胜叹矣。”这里的“恶恶”“善善”指的是焦大这样的老忠仆的意见和建议被一次次忽视,甚至被“塞上马粪”。这种长期的压抑使得焦大不得不借酒发泄。
焦大的大骂实际上折射出了贾府的弊病。他主要针对的是宁国府,特别是贾珍、贾蓉、赖二和凤姐。值得注意的是,赖二作为宁国府的大管家(与荣国府的赖大相对),其家族的花园几乎与大观园相当,这暗示了他们依赖贾府发了财却忘恩负义。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焦大的大骂与《红楼梦》中关于宁国府的判词和曲子相呼应,揭示了贾府衰败的根源。例如,第5回中关于秦可卿的判词提到:“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而“好事终”一曲则明确指出:“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石湾瓷摆件十二金钗之秦可卿
焦大提到的“爬灰”和“养小叔子”分别指向贾珍与秦可卿的不伦之情以及王熙凤与贾蓉的关系。这些内容都与后来导致贾府抄家的罪案紧密相关,体现了曹雪芹对家族历史的忏悔。
从艺术角度来看,焦大的大骂具有很高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酒鬼、疯子等看似边缘的人物能够看透并说出问题的本质。这种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契诃夫的《第六病室》等。焦大在某种程度上也扮演了这样的“先知”角色。
孙温绘焦大醉骂
焦大两次出场的对比
要全面理解曹雪芹刻画焦大这一人物的意义,还需要将他两次相距近百回的出场联系起来观察。焦大的第一次大骂出现在第7回,第二次则在第105回,两者相距98回。这种布局体现了曹雪芹“草蛇灰线,伏线千里”的艺术手法。
乍启典绘《焦大骂街》
焦大的第二次大骂发生在贾府被抄家之际,他向贾政描述了贾府的悲惨景象:“珍大爷蓉哥儿都叫什么王爷拿了去了,里头女主儿们都被什么府里衙役抢的披头散发,圈在一处空房里……”这段描述不仅补充了第105回中对宁国府抄家情形的描写,还通过焦大的视角展现了整个贾府的崩溃。
焦大的这两次大骂在内容和语言风格上都保持了一致性,展现了他焦急、粗莽、口无遮拦、忠心以及倚老卖老的性格特征。尤其是第二次大骂中的那句“我活了八九十岁,只有跟着太爷捆人的,哪里有倒叫人捆起来的!”与第7回中的“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起一只腿,比你的头还高些”形成了呼应,凸显了焦大这一人物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
戴敦邦绘焦大醉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