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综合卷讲解视频上线,助力学生掌握新教材重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综合卷讲解视频上线,助力学生掌握新教材重点
2024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后,小学数学教材的变化引发了家长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婧所在的家长群对教材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她的儿子在北京海淀某小学读一年级,刚开学没几天就告诉她,自己的课本和二年级学生去年的教材不一样。虽然都是北师大版,但封面基调从蓝色变成了绿色,字体和插画也不同了。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章勤琼感到,越来越多家长开始关注教材的合理性,并因新教材的知识架构与其所学体系的差异而感到焦虑。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委,章勤琼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教材编写既要考虑学科知识逻辑,也要考虑学生认知逻辑,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综合问题,教学目标的实现非常依赖于课堂教学。
教材变化
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法讲解和习题等方面都有调整。以人教版为例,1—5、6—10的认识与加减运算不再穿插其他内容,而是连续编排。万以内加减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两位数、图形的位置等内容都整合为单独的单元。此外,教材加强了“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编写与设计,更加突显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更加重视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视频资源
针对教材变化带来的挑战,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综合卷讲解视频应运而生。这些视频资源由专业教师录制,覆盖了从第一单元到第八单元的所有重点知识点。视频讲解详细,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强调解题技巧的培养。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解题方法。
专家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表示,总体来看,数学课程内容变化不大,只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微调。章勤琼解释,“微调”指的是一些知识点的取舍,例如教材将方程的内容移到初中进行学习,但在小学阶段,与方程相关的内容,例如用字母表示,依然是学习重点。
知识组织方式的改变是更显著的。周向宇表示,教材加强了“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编写与设计,更加突显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更加重视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指向核心素养的提升。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每个学科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要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强化实践型育人。各科教材的编写理念、素材选择、编排方式等,均以此为据。
使用建议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视频资源,家长和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同步学习: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观看视频,确保知识的连贯性。
重点突破:针对教材中较难理解的部分,反复观看相关视频,直到完全掌握。
实践应用:结合视频中的例题和教材中的习题,进行充分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互动讨论:鼓励孩子与家长、老师讨论视频中的内容,加深理解。
定期复习:定期回顾视频内容,防止遗忘。
当前,新教材的使用反馈还在收集中。教育部网站介绍,今年的国家统编教材经过了550多所学校、10万多名学生的试用,最终由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章勤琼表示,诸如数学等科目的非统编教材未完全定稿前,都会经历多轮专家研讨和不同地区的试教试学,有充足试用反馈后才能提交教育部送审。
每版新教材投用前也都会进行教师培训。各版本教材都已于今年上半年开展了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国家级示范培训。章勤琼介绍,5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针对北师大版新教材举办了一次国家级培训,各地参会教师超700人,包括各省和各市、区教研员。同时,编委也在持续开展教材使用监测,及时获取反馈。“教材还处在不断迭代发展的过程中。”章勤琼说。
随着教材中情境化学习的占比越来越高,许多家长发现,想要从教材目录中梳理出一个完整的学习脉络越来越难了。孙婉在教学中发现,不论教材版本,学生都会在三年级开始认识分数。教授分数时,教材从“得不到整数结果的生活案例”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分数,例如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有多少苹果?这时孩子会自然得出1/2的结论。但她也发现,如果问题是“两个苹果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多少”,那么学生有可能会得出2/4的结论。这原本是正常的。因为按照教材安排,学生要到五年级才会系统接触约分和通分的知识,但从2/4到1/2,有一个很重要的抽象认知的转变,如果不加引导,隔了两年之后,学生会突然被要求完成这一转变,会显得突兀。
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非常重要。孙婉表示,老师会考虑换一个方式提问,例如“一堆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在不知道具体有几个苹果的前提下,小朋友也会给出1/2的答案,结合前面2/4的例子,老师就方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均分,会得到不同结果,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二者本质相通,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打下基础。
同时,分苹果也是二年级认识除法时所用的例子。多位受访教师表示,学生会模糊意识到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连贯性,但这种连贯性需要教师在案例讲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