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红包防骗指南:这六种红包千万别点!
微信红包防骗指南:这六种红包千万别点!
随着春节的临近,微信红包再次成为人们喜爱的互动方式之一。然而,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一机会,制造了多种假红包进行诈骗。为了让大家安心享受微信红包的乐趣,远离诈骗风险,我们特别整理了这份实用的防骗指南。
六大常见诈骗手法
- 需要输入密码的红包
案例:小王收到一个微信红包,点击后却跳转到一个需要输入支付密码的页面。小王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陷阱,立即退出了页面。
提醒:正规的微信红包无需输入密码,直接点击即可领取。如果遇到需要输入密码的红包,一定要提高警惕,这很可能是诈骗。
- 填写个人信息的红包
案例:李女士在朋友圈看到一个“现金红包”活动,要求填写姓名、电话等信息才能领取。她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陷阱,果断选择了忽略。
提醒:任何要求填写个人信息的红包都可能存在风险,不要轻易泄露自己的隐私。
- 转发分享的红包
案例:小张收到一个红包链接,提示需要转发到多个群聊才能领取。小张意识到这可能是诈骗,果断选择了退出。
提醒:不要轻易转发来历不明的红包链接,这可能是诈骗分子传播病毒或获取个人信息的手段。
- 诱导性转发语的红包
案例:小刘看到一个红包链接,上面写着“转发此链接,让朋友帮你抢红包”。小刘意识到这可能是诈骗,果断选择了退出。
提醒:不要轻信这类诱导性转发语,这很可能是诈骗分子设置的陷阱。
- 冒充官方的红包
案例:小陈收到一个自称是“微信官方”的红包链接,提示需要点击领取。小陈意识到这可能是诈骗,果断选择了退出。
提醒:微信官方不会通过链接发放红包,如果收到类似链接,一定要提高警惕。
- 伪装成“现金红包”或“AA红包”的骗局
案例:小黄收到一个“现金红包”链接,点击后却发现需要先支付才能领取。小黄意识到这可能是诈骗,果断选择了退出。
提醒:真正的微信红包不需要支付,如果遇到需要支付的红包,一定要提高警惕。
最新案例警示
- “神秘顾客”花豪金预订“鲜花+现金”礼盒让花店老板卷入洗钱案
近日,盐城一花店店主蔡女士接到一位陌生顾客的微信订单,对方称自己最近和女朋友吵架了,想送一束现金制作的“鲜花礼盒”,作为道歉礼物。在与蔡女士协商好包装费用后,该“神秘顾客”以比较忙走不开为由,声称会将20000元转账到蔡女士的银行卡中,请其取现后直接制作,送到指定位置。没多久,蔡女士就收到了,该“神秘顾客”转来的20000元,于是便按照约定取出现金,包装了一束“现金花束”,随后送到客户手上,就在将花束送给顾客后的一小时内,蔡女士收到了银行卡被冻结的消息,于是报警向民警求助。
根据调查,资金异常是由于“神秘顾客”转入蔡女士银行卡内用于购买“现金花束”的资金,实际上是涉嫌诈骗犯罪的赃款,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此案并非孤案,不少蛋糕店也沦为“洗钱”工具,根据多家媒体公开报道显示,全国多地都出现过蛋糕店老板接到“大订单”,“神秘顾客”要求将现金放入蛋糕中,最终导致陷入洗钱案,银行卡因涉案被冻结。
这是一种新型洗钱方式,诈骗团伙为快速洗钱,把以银行取现、换虚拟币等方式转为向花店、蛋糕店等进行大额消费套现。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或拉拢本地人员联系商户,盯准商户服务客户的心理,提出个性需求。商户因前期做过类似定制礼品盒或基于大额订单,大多会迎合客户需求,放松警惕。通常诈骗分子会优先购买方便变现的商品(如烟酒、鲜花礼盒、黄金等),提出将钱打入商户经营者的银行卡账户内,让其提供银行卡号。商户收到的“预付款”实际是其他案件的“赃款”。就这样,商户经营者无意中成为诈骗分子的“洗钱帮凶”。同时,导致商户账户被冻结,甚至涉案资金被划扣的重大损失。
- “交友约会”背后藏连环骗局,一团伙半年诈骗1.4亿余元
记者22日从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公安局包头公安处获悉,办案民警日前侦破一起以“交友约会”为名的电信网络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0名,该团伙作案半年诈骗所得流水高达1.4亿余元。
2023年2月6日,K898次列车上的旅客陈某,用手机在一个聊天群中浏览了一个“交友”网站,并下载了聊天应用软件。在“客服”指引下,陈某不断充值升级“会员权益”,后又在高利润诱惑下,进行刷单、转账等操作,不到一个小时便花费了29万余元。直到后来被拉黑,他才意识到被骗。
接警后,民警发现案情与此前接到的另外2起报案极其相似。公安机关立即成立专案组并案侦查。专案组通过技术研判,确认用于诈骗的应用软件管理后台IP位于东南亚某国,随后又突破一系列技术难题,在海量数据中锁定了认证名为齐某的犯罪嫌疑人的IP地址。
专案组以此为突破口,逐步掌握了该团伙的层级架构和作案流程,绘制出一个有5个层级的关系网,一个藏匿于境外的电信网络诈骗窝点浮出水面。
不久,专案组获得齐某等人将回国的线索,制定了抓捕计划。在云南省公安机关配合下,齐某等3人以及“蛇头”齐某易被抓获。很快,在国内为该团伙洗钱的张某文等18名违法犯罪嫌疑人也被抓获。
据专案组民警介绍,涉本案的诈骗公司长期盘踞于境外,设有“炒群组”“接待组”“操刀组”多个小组,人数多达数百人。据统计,其掌握的多个聊天应用软件注册会员多达8100多人,短短半年的交易流水便超过1.4亿元。
实施诈骗过程中,“炒群组”负责在多个社交软件群中招揽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有交友需求的目标人群。取得联系后,“接待组”便上阵,引诱受害人充值成为“会员”,再以免费约见、协助订房、上门服务等虚假“权益”升级,诱导受害人继续充值。当受害人成为最高等级“会员”后,便会被移交给“操刀组”,由他们以“刷单可免除约见费用,还能获得高利回报”等幌子,引诱受害人刷单、转账。当受害人无钱可骗时,再把其拉黑屏蔽。
专案组结合犯罪嫌疑人提供的线索,经进一步工作,锁定了位于境外的4个电诈园区、2个电诈团伙,并对其他嫌疑人展开抓捕。2024年1月31日,随着犯罪嫌疑人刘某被抓,专案组已陆续抓获同案人员40人。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办理中。
- 被骗2亿港元!“AI换脸”诈骗怎么防?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AI技术融合他人面孔和声音,制造非常逼真的合成图像来实施新型网络诈骗,这类骗局常常会在短时间内给被害人造成较大损失,我们应该如何看清这类AI“深度造假”?辨别“AI换脸”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近期,香港警方披露了一起AI“多人换脸”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2亿港元。在该起案件中,一家跨国公司香港分部的职员,受邀参加总部首席财务官发起的多人的视频会议。并按照要求,前后转账多次,将2亿港元转账到5个本地银行账户内,其后向总部查询方知受骗。警方调查得知,这起案件中,所谓的视频会议中,只有受害者一人为“真人”,其余所谓参会人员,全部是经过AI换脸后的诈骗人员。
AI技术也是把“双刃剑”,即使是出于娱乐使用AI换脸、AI换声,也是存在法律风险的。法律专家表示,用AI技术为他人换脸换声甚至翻译成其他语言并发布视频,可能涉嫌侵权,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涉嫌侵犯著作权,例如相声、小品等都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例如网友用AI软件将相声、小品等“翻译”成其他语言,需经过著作权人授权,否则就存在侵权问题。
二是涉嫌侵犯肖像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是涉嫌侵犯声音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也就是说,需要取得声音权人的同意,才能够使用他人的声音。
这些方式,轻易识别AI“换脸换声”。
AI换脸这一技术的出现,导致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了。那我们该如何防范呢?专家表示,其实AI人工换脸无论做得多么逼真,想要识别视频真假还是有一些方法的。比如说我们可以要求对方在视频对话的时候呢,在脸部的面前通过挥手的方式,去进行一个识别,实时伪造的视频,因为它要对这个视频进行实时的生成和处理和AI的换脸。那么在挥手的过程中,就会造成这种面部的数据的干扰,最终产生的效果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样,挥手的过程中,他所伪造的这个人脸会产生一定的抖动或者是一些闪现,或者是一些异常的情况。
第二个就是点对点的沟通中可以问一些只有对方知道的问题,验证对方的真实性。
- “快递扫码领红包”!千万别上当
春节刚过,骗子又忙活起来了!近期,公安部网安局就揭露了关于“快递扫码领红包”的新型诈骗手段。有人收到了来路不明的快递包裹,快递内有一张“红包”卡片,写着扫描卡片上的二维码即可领取红包。然而,当受害者扫描二维码后,却跳转到一个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的页面,包括手机号码、银行账号等敏感信息。一旦受害者填写了这些信息,骗子就能轻松盗取其财产。
如何防范微信红包诈骗
提高警惕心理:收到可疑红包时,不要轻易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尤其是那些来自陌生人或不可靠来源的红包。
关注信息来源:在参与微信红包活动之前,要确认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对于来自好友的信息,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核实;对于商家的活动,可以在官方网站或相关平台查询。
谨慎参与高风险活动:一些高风险的红包活动往往伴随着高额的奖励,但同时也隐藏着较高的风险。在参与这些活动之前,要仔细了解活动规则,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保护个人隐私:不要将个人信息、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随意透露给他人。尤其是在参与红包活动时,要定期清理微信好友列表,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安装安全软件:在手机中安装安全软件,可以有效防止病毒和恶意软件的入侵,提高手机的安全性。
及时举报:如发现可疑的红包活动或欺诈行为,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以便及时处理。
让我们一起提高警惕,享受安全的红包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