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7大措施预防血栓形成
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7大措施预防血栓形成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血管收缩加剧,血栓风险也随之升高。据统计,约有50%的脑卒中患者是在冬季发病的,寒冷季节对老年人死亡率影响更大,尤其是在12月至2月,因此冬季堪称脑血管疾病的“魔鬼季节”。那么,如何在这个季节有效预防血栓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冬季血栓的成因、高危人群及预防措施。
为什么冬季容易发生血栓?
冬季是血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这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气温下降:寒冷天气下,人体为了保持正常体温,血管会收缩,这就导致血管阻力增大。尤其是冠状动脉供血量会减少,心脏的负担也就加重了。研究表明,环境温度每下降1℃,收缩压约上升1~6mmHg。
血液黏稠度增加:冬天人体出汗少,水分摄入又不足,血液就容易变得粘稠度增高。在低温条件下,血小板活性还会增强,血液更易凝集形成血栓。
血压波动:气温降低还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再加上早晚温差大,血压波动就更明显了,心脑血管事件也就更容易发生。
生活方式改变:冬季人们户外活动减少,长时间久坐不动,容易引发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此外,冬季饮食往往偏油腻,进一步增加了血栓风险。
哪些人更容易在冬季发生血栓?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老化,弹性下降,血小板更易黏附,凝血因子的活性增强,因此老年人是血栓的高发人群。
基础疾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房颤等疾病患者是重点预防对象。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受到寒冷的影响,冬季环境温度下降,人们户外运动减少,体重增加,这可能是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之一。另外,非糖尿病老年人的胰岛素抵抗在冬季达高峰,因此,寒冷环境中,老年人群的血糖极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久坐不动者: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或在家中久坐不动的人,下肢血液循环减慢,血液在静脉中滞留,容易形成血栓。
有家族病史者:家族中有血栓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血栓。
如何预防冬季血栓?
合理运动:适当运动,不宜太早,可选择一天中较温暖时段进行;运动前先热身,可选择太极拳、快走、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老年人及高危人群必要时须进行运动评估,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阳光充足时,这样既有利于保暖,又有利于钙质的合成和吸收,促进骨骼系统的健康。
保暖: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所以出门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头部,记得头上戴上帽子,材质要保暖些的,这对于预防寒冷诱发的脑血管痉挛非常有效。同时需要注意四肢的保暖,因为只有在肢体末梢血液循环良好的情况下,人体整体的血循环才会良好,血液也不容易瘀滞,不容易形成血栓。洗澡前使用浴霸、风暖等取暖设备。
合理饮食:冬季天气寒冷,人们的食欲也会相应增加。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热量和高盐的食物。坚持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推荐低盐、低饱和脂肪酸的膳食。
充足饮水:除了患有心、肾等疾病限制饮水量者外,每天保证2000ml以上的饮水量,避免缺水导致的血液浓缩,增加尿量,预防血栓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
注意体位变化:老年人起床或改变体位时尽量缓慢;排便不宜过于使劲;保持心态平稳;
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应加强监测,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水平,遵医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改变药量。
避免异常情绪:精神紧张,忧虑、悲伤、烦恼、焦虑等异常情绪和过度疲劳,都会引起全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再加上寒冷的作用,会大大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冬季一定要保持性情开朗,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
血栓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脑卒中,尤其是在脑梗发作前几天甚至几星期,可能出现一些先兆(学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症状一般有:
1.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
2.单侧肢体出现轻度无力;
3.一侧眼睛出现黑朦;
4.走路走不稳,像喝醉酒;
5.无缘无故嗜睡、哈欠连天;
6.短暂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7.说话吐字不清或听不懂话;
8.短暂出现记忆障碍、工作无缘无故出差错,或个性改变。
脑卒中早期识别方法:
为了及时识别脑卒中并尽快就医,大家可以记住“脑卒中120”口诀:
“1”代表观察脸部,看嘴巴是否歪向一边;
“2”代表检查两个胳膊,试着将两个胳膊同时抬起,看其中一个胳膊是否能正常抬起;
“0”代表聆听讲话,注意患者讲话是否清晰。
如果出现这三种症状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可能是脑卒中的信号,应立即拨打120并尽快到医院就诊。切记不要自行判断为疲劳而延误治疗时间,以免加重病情。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冬季血栓风险,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记住,预防胜于治疗,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采取行动,远离血栓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