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朱自清的《背影》:一个时代的缩影,几代人的感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朱自清的《背影》:一个时代的缩影,几代人的感动

引用
公众号
13
来源
1.
https://news.qq.com/rain/a/20240731A016C200
2.
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15796675/
3.
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310059656/
4.
https://www.sohu.com/a/812582467_121163705
5.
https://www.sohu.com/a/810151711_121638573
6.
https://www.ruiwen.com/wenxue/beiying/60032.html
7.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06/c403994-40396060.html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8%87%AA%E6%B8%85
9.
675f12240000000002035b6d
10.
https://m.baike.com/wikiid/7189963816048885775
11.
https://www.ruiwen.com/wenxue/zhuziqing/116205.html
12.
http://cll.newdu.com/m/view.php?aid=90468
13.
https://h5.meruki.cn/article/detail/9378?lang=zhCn

1917年,一个普通的冬日,北京到南京的浦口火车站,上演了一场平凡却又震撼人心的送别。朱自清站在月台上,看着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他买橘子的身影,那一刻,他泪流满面。这个场景,被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来,成为《背影》中最为人熟知的一幕。

《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描绘父亲在火车站送别儿子的场景,展现了深沉的父爱和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感动几代读者,不仅在于其真挚的情感,更在于它触及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亲情的共鸣。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个场景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为它展现了父亲的艰辛和努力。父亲肥胖的身躯在月台上艰难攀爬,这一幕不仅是亲情的象征,更是作者对过往误解与遗憾的反思。正如一位读者所说:“小时候看父亲,如山一样高大,甚至是直耸云天。长大后,才发现他也不过是‘满身破洞’‘一片狼藉’罢了。”

《背影》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其质朴无华的语言。朱自清用最平实的文字,传达出最真挚的情感。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却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背影》不仅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散文,更是一幅时代的缩影。1917年的中国,军阀割据,社会动荡,知识分子朝不保夕。朱自清的父亲,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家庭生活日益困窘。在这样的背景下,父亲依然竭尽全力照顾儿子,这种无私的爱,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背影》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它开创了现代散文的新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朱自清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让读者在平凡中发现不凡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背影》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忘记亲情的可贵。父亲的背影,不仅是朱自清个人的记忆,更是无数人共同的情感体验。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亲情永远是最温暖的力量。

《背影》之所以能感动几代人,是因为它展现了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描绘了最平凡却又最伟大的父爱。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个家庭的故事,凝结成一个永恒的背影,让读者在其中找到共鸣,找到感动,找到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