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好,小心生物钟敲响心理警钟
睡眠不好,小心生物钟敲响心理警钟
“睡眠不足和生物钟紊乱可能引发或恶化一系列精神疾病。”这是英国科学家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研究团队专注于青少年和年轻患者,发现失眠与昼夜节律睡眠-唤醒障碍与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关联性。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睡眠、昼夜节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参考。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项大规模睡眠行为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研究调查了近75,000名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偏好与实际睡眠行为,发现无论个人偏好的就寝时间如何,早睡对每个人都有好处。研究建议在凌晨1点前熄灯。研究还发现,夜猫子如果遵循早睡或中间的睡眠时间表,心理健康状况会更好。研究人员认为,夜间做出的不良决策可能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睡眠和生物钟紊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为改善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调整睡眠习惯和生物钟,可以有效缓解心理健康问题。
一位28岁的白领女性就通过改善睡眠质量克服了焦虑和失眠。她在乐天心晴进行心理咨询,经过四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改变了自己过度追求完美的思维习惯和不敢面对失败的心态,学会了用包容而不是对抗的方法来应对焦虑情绪,最终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另一位31岁企业职员王女士则通过药物治疗、行为干预和心理治疗等系统治疗方案,成功改善了因工作压力导致的失眠、焦虑和抑郁问题。她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焦虑和抑郁症状也有所缓解,心情变得愉悦而平静。
那么,如何通过改善睡眠和调整生物钟来促进心理健康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在同一时间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要保持一致。研究表明,睡眠规律性高的人早逝风险降低20%到48%。
优化睡眠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光线和噪音水平。一个安静、黑暗、凉爽的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适度运动:每天进行适量运动,增加“睡眠驱动力”。但要注意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控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这些物质会影响睡眠质量,应尽量避免在睡前摄入。
睡前放松活动:可以尝试阅读、写日记或泡澡等无屏幕的放松活动,帮助身心放松。
合理安排饮食:避免在睡前大量进食,可以提前吃晚餐。
使用睡眠辅助设备:如红光疗法、白噪音机等,有助于改善睡眠环境。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睡眠问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咨询医生或心理专家。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以前就算心情不好,睡一觉起来,每天的开始都是充满希望的。可是现在睡觉也带不走的低落的情绪了,每天的开始、结束和过程都是沮丧低落的。”这种感受或许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但请记住,通过改善睡眠和调整生物钟,我们可以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希望。
关注睡眠健康,就是关注心理健康。让我们从今晚开始,为自己的健康投资,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