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研究证实:封堵术预防PFO相关脑卒中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34:1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研究证实:封堵术预防PFO相关脑卒中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通常在胎儿时期存在,出生后会自行闭合,但在某些人身上可能一直未闭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特别是对于年轻患者而言,PFO可能是隐源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01

卵圆孔未闭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卵圆孔未闭是指心脏上的小孔在出生后没有正常闭合。该小孔是上心腔之间一个小的瓣状开口。上心腔称为心房。卵圆孔未闭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对于无症状且未闭合直径小的患者,一般不严重,而对于症状明显或存在并发症的患者,可能比较严重,需要积极治疗。

卵圆孔未闭的发病率约为25%,即约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存在这种心脏结构异常。值得注意的是,PFO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30岁前的发病率约为34.3%,而在40岁至80岁的人群中降至25.4%,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进一步降至20%。此外,PFO的解剖结构特征也值得关注,其长度范围为3-18毫米,平均8毫米,大小范围从1-19毫米不等,平均4.9毫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02

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的关联机制

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之间的关联主要通过反常栓塞机制实现。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左右心房之间是相互隔离的,血液从右心房流入肺部进行氧合,然后再回到左心房。然而,当存在卵圆孔未闭时,右心房的血液可以直接通过未闭合的卵圆孔进入左心房,绕过了肺部的过滤作用。这种异常的血液流动路径被称为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

反常栓塞是指静脉系统中的血栓或其他栓子通过卵圆孔未闭等途径进入动脉系统,最终导致脑卒中等严重后果。1877年,Cohnheim教授在一名35岁女性的大脑额叶中发现梗塞,该患者同时伴有下肢静脉血栓和大型PFO。他提出,下腔静脉的脱落血栓有穿过房间隔进入大脑的风险。1885年,Zahn教授正式提出了“反常栓塞”的概念,这是PFO导致脑卒中的主要机制。

近年来,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卵圆孔未闭的隧道内,研究人员发现在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中存在原位血栓,这也被认为是PFO导致脑卒中的另一种机制。此外,PFO还可能与房性心脏病和循环物质蓄积有关,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03

诊断与治疗

卵圆孔未闭的诊断方法包括发泡试验(cTCD)、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右心声学造影等。发泡试验是诊断PFO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在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注射激活生理盐水,使用TCD设备监测脑血流中的微气泡来判断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诊断PFO的“金标准”,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心脏内部结构,但属于半创伤性检查,患者需要禁食禁饮。

对于卵圆孔未闭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封堵术。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抗栓治疗。然而,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可能不足以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介入封堵术是目前治疗卵圆孔未闭的主要方法,尤其适用于具有不明原因脑缺血事件病史且存在右向左分流的患者。封堵术通过特制的封堵器阻断异常分流,是一种安全、经济的治疗手段。术后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遵循医嘱服药,并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

04

临床案例与研究进展

一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研究显示,对于18至60岁的PFO相关卒中患者,介入封堵术在预防复发性缺血性卒中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研究发现,封堵组的患者在随访期间的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这一发现进一步巩固了介入封堵术在PFO相关脑卒中预防中的地位。

05

预防与建议

对于卵圆孔未闭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脑卒中、偏头痛或其他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对于确诊为PFO且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介入封堵术以预防脑卒中的复发。此外,定期进行心脏检查,遵医嘱服用抗栓药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之间的关联研究仍在不断深入,未来可能发现更多潜在的治疗靶点和预防策略。对于公众而言,了解这一关联有助于提高对脑卒中预防的重视,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或相关症状的人群,及早进行筛查和治疗至关重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