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成儿童第二大健康隐患,多因素致病需综合防治
性早熟成儿童第二大健康隐患,多因素致病需综合防治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儿童内分泌疾病之一。性早熟可能对儿童体格发育和心理行为均造成负面影响,最终降低患儿生活质量。因此,防治性早熟已成为临床儿科的重要课题。
儿童性早熟与多种风险因素有关
就现阶段而言,儿童性早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家长和医生也越来越重视。国内研究指出,儿童性早熟有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出现的倾向。其中,中枢性性早熟(CPP)最常见,占性早熟的92%。儿童性早熟已成为困扰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二大问题。儿童性早熟的防治成为现阶段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有必要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更好地预防性早熟的发生。
多项研究指出,儿童性早熟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整理如下:
- 不良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脂膳食模式
- 不良生活习惯:睡眠时间不足、缺乏运动
- 环境因素:过度光照、居住在化工区
- 家庭因素:家庭不和睦、母亲初潮年龄小
- 其他因素:肥胖、维生素D缺乏等
儿童性早熟的干预策略
儿童性发育的影响需引起国内外儿科内分泌专家的广泛重视。积极干预儿童性早熟极为关键,可有效减轻或消除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危害,也是确保儿童生活质量的关键。
准确的临床诊断是性早熟患儿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的基础
对于怀疑性早熟的儿童,根据患儿出现性征的时间、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性早熟。确定患儿为性早熟后,再根据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功能是否提前启动分为CPP、外周性性早熟和不完全性性早熟(部分性性早熟)。确诊CPP后应进行病因诊断,包括是否与颅内病变、基因变异或其它疾病相关,从而进行相关检查以进一步区分特发性CPP和继发性CPP(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继发于外周性性早熟),为后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式和干预措施奠定基础。
不同类型的性早熟患儿需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性早熟病因不同,治疗也有所不同,并非所有的性早熟都需要治疗。性早熟进程缓慢(骨龄进展不超过年龄进展)而对成年身高影响不显著者;如骨龄虽然提前,但身高生长速度亦快,预测成年身高不受到影响者一般不需要治疗。青春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对个体的指标需动态观察,对于暂不需治疗者应进行定期复查和评估。
对于非器质性病因的性早熟病例,如部分性性早熟可采用中医方案治疗,防止向CPP转化,并定期随访监测。缓慢进展型性早熟也可按照中医辨证,采用中医药干预的手段处理。对于快进展型性早熟预测成年身高未受损而性发育过程过快者,可以参考中医辨证治疗,并密切随访。
对于小年龄且性发育快速进展,尤其是初诊已呈快速线性生长加速的患儿,应及时采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指出,GnRHa是抑制性发育的首选药物。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青春期进展、生长速度和骨龄。
在性早熟GnRHa治疗过程中,采取综合干预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除单独采用GnRHa治疗外,性早熟的治疗过程中还有GnRHa联合维生素D、补钙以及生活方式干预等多种治疗方式,多数患儿经过系统干预即能有效抑制性腺早发育。
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可能与性早熟存在潜在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维生素D受体信号调节青春期等出生后各阶段的腺体发育有关。关于维生素D在性早熟患儿治疗中的意义,一项纳入43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在GnRHa治疗的基础上补充维生素D对性早熟患者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等性激素水平和骨龄进展、预测成人身高等指标的改善作用比单纯GnRHa干预更显著。因此,建议在接受治疗的性早熟儿童中定期监测维生素D水平,并在发现缺乏的情况下及时补充支持治疗。
青春期是骨密度(BMD)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和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激素1共同作用影响骨矿物化。CPP患儿在诊断时BMD值与同龄健康儿童相比常有增加。在GnRHa治疗期间,由于卵巢功能受抑制导致骨矿物质的获得受限,BMD没有变化或轻微降低。中国台湾的一项研究发现,45%(5/11)的CPP患儿在GnRHa治疗期间BMD下降1SD,在治疗过程中给与持续补钙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矿化不足。
此外,由于近年来饮食结构的变化,肥胖特发性CPP发生率逐渐升高。因此,在GnRHa治疗期间联合运动干预对于改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显示,有氧运动管理辅助GnRHa治疗(观察组)对特发性CPP患儿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水平以及骨龄、身高和BMI的改善效果较单独采用GnRHa治疗(对照组)更显著。在另一项研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GnRHa治疗,研究组保证常规治疗前提下进行1周3次,每次1h,共计13周的运动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中的CPP患儿圆肩、头前引不良体态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患儿心理行为的9个因子(抑郁、社交退缩、躯体诉述、分裂强迫、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残忍)总粗分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社交退缩、分裂强迫和违纪、残忍行为因子上有极为明显的改善效果。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是预防性早熟发生的有效措施
培养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减少和避免儿童长期接触塑料制品、一次性餐盒及进食各种存在严重农药残留等食物等,改善膳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改善家庭养育环境,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以及加强儿童期的保健,普及健康教育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和降低性早熟的发生。
专家结语
儿童性早熟的发生率较高,且引发的因素较多,包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环境因素、肥胖等,在影响儿童身体正常发育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在此背景下,重视对儿童性早熟的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进一步对儿童性早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基于致病因素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展开预防干预,包括针对病因的治疗或GnRHa药物治疗,以及GnRHa联合维生素D、钙、适当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以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少年强则国强,确保儿童健康成长,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需要临床医生与患儿家属共同努力和科学干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