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芹的益起来:孤独症青年的新希望
刘树芹的益起来:孤独症青年的新希望
“如果孩子将来能有一份工作,我这辈子就安心了。”这是一位孤独症患者家长的心声,也是无数特殊需求家庭共同的期盼。然而,现实却异常严峻:据统计,在我国256份孤独症家庭问卷中,有217人从未就业或仅短暂就业,已就业的人群大多数是辅助性就业。面对这一困境,有这样一位教育专家,她创办了益起来辅助就业示范创意中心,为心智障碍青年打开了一扇通往独立生活的大门。
从融合教育到辅助就业
刘树芹,青岛幸福之家融合幼儿园的创始人,一位在孤独症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她深知,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融合教育只是第一步,如何帮助他们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才是更大的挑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刘树芹创办了益起来辅助就业示范创意中心。
“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表现,更要为他们未来的人生负责。”刘树芹说。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价值,关键在于如何为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
创新模式:多主体参与的职业转衔服务
益起来辅助就业示范创意中心借鉴了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与A酒店合作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土情境的多主体参与职业转衔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以“心智障碍青年(心青年)”为核心,整合家庭、社区、企业等多方资源,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在这一模式中,家庭是不可或缺的支持系统。通过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和交流活动,益起来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从生活技能培养到职业规划,为孩子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引导。社区则成为连接家庭与企业的桥梁,通过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心青年”提升社交能力和职业素养。而企业作为最终的就业场所,益起来积极与各类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发适合“心青年”的工作岗位,并提供必要的就业辅导和支持。
从“孤独的我”到“社会的我”
在益起来,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正在上演。小明(化名)是一位患有孤独症的青年,曾经,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与他人建立联系。但在益起来的悉心培养下,他逐渐学会了与人沟通,掌握了一项项实用技能。如今,他不仅在一家咖啡馆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还结交了许多朋友,真正融入了社会。
“看到孩子们从最初的封闭、自卑,到现在的自信、开朗,我感到无比欣慰。”刘树芹说。她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一定能让更多的“心青年”实现从“孤独的我”到“社会的我”的转变。
挑战与希望并存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孤独症青年就业之路仍充满挑战。社会认知不足、政策支持有限、就业环境不够友好……这些都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难题。然而,刘树芹和她的团队并未因此退缩。他们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与企业合作,开发更多适合“心青年”的岗位;通过各类公益活动,提升公众对孤独症群体的理解和接纳。
“我们期待有一天,社会能为孤独症青年提供一个公平、包容的就业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梦想。”刘树芹说。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愿望,更是所有关心和支持这一群体的人们的共同期待。
孤独症青年就业,这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攻坚战。刘树芹和益起来辅助就业示范创意中心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经验。让我们携手同行,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