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成双语学校欺凌案:谁该负责?
山西省大成双语学校欺凌案:谁该负责?
2023年9月,山西省大同市大成双语学校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校园欺凌事件。一名四年级学生小强(化名)在校内长期遭受同班同宿舍的赵某某和晋某某的霸凌。霸凌手段极其恶劣,包括殴打、强迫舔对方生殖器、肛门,甚至用生殖器侵犯等。这起事件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也引发了社会对校园暴力中学校、家长和欺凌者法律责任的广泛讨论。
法律责任分析
施暴者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未成年人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同意,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可以决定对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在本事件中,两名施暴者赵某某、晋某某均为9岁,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因此警方依据该法对他们进行了训诫,并责令接受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
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未成年人存在严重不良行为或者实施犯罪行为,或者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根据情况对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在本事件中,赵某某、晋某某的监护人因未能正确履行监护职责,被警方予以训诫,并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的法律责任
学校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是否承担责任,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履行了教育、管理和保护学生的职责。根据《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二)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三)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五)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六)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七)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八)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九)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十)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十一)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十二)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
在本事件中,大成双语学校因管理严重失职,校长被解职,多名校领导被辞退,学校也被责令整顿和缩减招生规模。这表明学校在预防和处理校园暴力方面存在重大过失,未能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
社会影响与反思
校园暴力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18年发布的《每日一课——结束校园暴力》调查报告,约1.5亿青少年曾经历过校园欺凌事件,占据全球青少年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在中国,2017年针对国内近30个省市的青少年抽样调查报告显示,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曾被校园欺凌过,其中约4.7%的青少年经常被欺凌。这些数据表明,校园暴力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不容忽视。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教育部办公厅于2024年5月印发通知,对各地开展的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提出具体工作要求。通知明确,各校要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理;制定细化校纪校规,明确不同欺凌行为的惩戒举措;公布欺凌防治电话、邮箱和法治副校长、分管安全工作校领导电话,落实首问负责制度;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学生欺凌防治主题班会;在楼道、天台、储物间等隐蔽场所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此外,通知还强调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防治工作中的指导和支持作用,要求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引导,提供法律咨询、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技防建设等方面的指导与支持。
结语
山西省大同市大成双语学校欺凌案再次敲响了校园安全的警钟。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个别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也反映了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的缺失。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预防和治理体系,加强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