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汽车的伦理法规挑战:责任认定与隐私保护难题待解
自动驾驶汽车的伦理法规挑战:责任认定与隐私保护难题待解
近日,工信部、公安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了国家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企业名单,标志着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商用进入新阶段。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汽车也带来了诸多伦理和法律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责任认定和隐私保护问题。
责任认定:谁来为事故买单?
在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时,责任该如何认定?这是一个困扰业界和法律界的难题。根据智能化程度的不同,自动驾驶汽车被划分为L1至L5五个等级。其中,L3及以上的等级被视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L3、L4是弱人工智能,L5是强人工智能。
从法律角度来看,无论是弱人工智能还是强人工智能,目前都不具备法律主体地位。德国学者希尔根多夫将这一问题称为“控制困境”:如果由驾驶员承担责任,那么驾驶员又应该负多大责任?在L3及以下等级的自动驾驶中,尽管技术部分减少了人对车的操作责任,但驾驶员仍需为交通事故承担刑事责任。例如,2019年在美国洛杉矶郊区发生的一起特斯拉Model S事故中,驾驶员利雅得因开启L2级自动驾驶系统后闯红灯导致两人死亡,最终被检察官以“过失杀人罪”和“交通肇事杀人罪”提起指控。
在全球首例L3以上高度自动驾驶车辆致人死亡案件中,车上的测试人员也承担了刑事责任。2018年3月18日,美国亚利桑那州一辆处于L4驾驶状态的自动驾驶车辆在测试中撞死一名过马路的妇女,安全员拉法埃拉·瓦斯奎兹因分心未及时制动而被判处三年监督缓刑。
然而,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驾驶员的驾驶功能逐步被代替,其法律责任也应相应减轻。日本学者认为,在自动驾驶系统完整承担一次行程驾驶任务的情况下,驾驶员不应负有任何注意义务,也不应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瑞士和德国的学者也指出,驾驶员的义务应与自动化程度成反比。
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的双重挑战
智能汽车的普及不仅带来了便利,也引发了严重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隐患。马自达、丰田、特斯拉等全球知名车企都曾出现重大隐私泄露问题。其中,丰田因云环境设置错误,在十年时间内泄露了约215万用户的隐私信息。
我国已出台《信息安全技术汽车数据处理安全要求》《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相关法规,要求车企加强用户隐私保护,谨慎存储用户数据。但智能汽车的复杂性使得隐私保护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高阶智能驾驶需要传感器、自动驾驶芯片、算法、导航地图、卫星定位等软硬件协同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酿成大事故;另一方面,汽车内置摄像头等设备可能被入侵,导致车内乘客的操作被一览无余。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汽研)推出了全球首个汽车隐私与网络安全评测体系,覆盖汽车安全体系保障、网络抗攻击能力、隐私安全保障能力以及数据跨境合规等多个模块。该体系的推出,有望为车企提供统一的安全保护标准,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国际立法:英国率先破冰
在自动驾驶立法方面,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英国《自动驾驶汽车法案》在获得王室批准后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到2026年,全自动驾驶汽车可能在英国上路行驶。该法案明确规定,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事故时,责任将由企业而非驾驶员承担。每辆获得批准的自动驾驶汽车都有相应的“已授权的自动驾驶实体”,通常是制造商,但也可能是软件开发商或保险公司。当自动驾驶模式被激活时,这个实体将为车辆安全问题负责。
相比之下,中国的自动驾驶立法仍在探索阶段。虽然工信部等三部门发布了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名单,但相关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完善。专家建议,应加快《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订实施,从国家层面给自动驾驶赋予一个恰当的法律地位,明确AI司机主体地位和法律责任。
未来展望:平衡创新与规范
面对自动驾驶汽车带来的伦理法规挑战,专家建议应平衡技术创新与法律规范。正如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卢春龙所言,如何在保障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申卫星也指出,我们必须科学地管控风险、容忍风险、分散风险。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自动驾驶汽车将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确保技术安全、保护用户隐私、明确责任归属,将是整个行业和法律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