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全球“圈粉”2000万,发源地鹤山打造文化品牌
咏春拳全球“圈粉”2000万,发源地鹤山打造文化品牌
咏春拳,这一源自广东鹤山的武术瑰宝,历经数百年沧桑,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从古劳镇的乡间小道到世界各地的武馆,咏春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咏春拳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创始人严咏春在清康熙年间跟随少林五枚学习武艺,研创出一种灵巧多变、借力打力的拳法。后来,严咏春将武艺传给丈夫梁博俦,梁博俦再传给梁兰桂。梁兰桂与梁二娣将咏春拳与六点半棍融合,梁二娣又将武艺传于梁赞。
梁赞,鹤山古劳人,被誉为"咏春拳王"。他一生钟情武学,尽得咏春拳奥秘,并在佛山开宗立派。梁赞传授咏春拳有两支:一支是正身咏春拳,传人包括其儿子梁璧及弟子陈华顺等;另一支是偏身咏春拳,梁赞晚年回乡时传给古劳乡中后人。2007年,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入选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传承六代。
咏春文化早已刻入这座城市的骨子里。
现状:咏春文化传遍世界各地
"咏春拳在鹤山古劳绵延传承了百余年,从这里走向广州、香港等地,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咏春文化在全世界遍地开花。"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第五代传承人冯家辉说。
据统计,全世界的咏春拳学习者大约有2000万人,咏春拳总会设在香港,世界五大洲都设有分会,两年一届的"梁赞咏春文化节"成为海内外咏春人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
走进古劳镇的梁赞文化公园,3.8米高的梁赞铜像以及12个咏春拳招式铜像引人注目。沿着村道"咏春传承道"继续往前走,便是梁赞故居。村道沿途分布着不少咏春拳家庭武馆,冯家辉的拳馆也在村落里,周末有不少学生来这里学习咏春拳。除了教导当地学生,冯家辉还定期为海外十几个国家的学生进行网络直播和教学。
发展:打造重要本地文化名片
鹤山咏春的传承不仅在当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更得到了鹤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被作为当地重要文化名片加以打造。
近年来,鹤山市整合民间咏春力量,成立广东省首个县级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鹤山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以及鹤山梁赞咏春文化促进会、鹤山市梁赞咏春拳武术协会,营造了良好的咏春拳发展氛围。鹤山通过节庆赛事推动交流创新,先后举办"梁赞咏春文化节",推出大型山水实景音舞诗剧《咏春》、"咏春擂"赛事等项目,持续打响"鹤山梁赞 世界咏春"文化品牌。
同时,鹤山市积极推动咏春拳标准化建设,出版、编印了《鹤山咏春拳》《广东南拳段位制考评系列教程(咏春拳)》;建立了一套具有鹤山特色的武术(咏春拳)段位制考评体系,大力推动咏春拳进学校、进军(警)营、进社区、进企业;推动咏春拳操成为中小学生课间操,实现校园全覆盖;鼓励拳馆在开放式场所公开教学,不断扩大咏春拳覆盖人群。
此外,鹤山市大力推动以古劳水乡为载体、以梁赞咏春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平台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为鹤山咏春增添更多发展底气。
"经过多年努力,咏春拳在鹤山的群众基础已较为扎实,接下来,要思考如何把鹤山咏春的美名打出去,让人们一说起咏春就能想到鹤山。"江门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宋旭民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培养省级传承人;申报国家级非遗,进一步扩大鹤山咏春影响力;常态化举办高规格咏春拳邀请赛,扩大鹤山在业界内的影响力。
在中国策划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荣彪看来,鹤山咏春可以更加"出圈"。"从当前'出圈'的文旅业态来看鹤山咏春这张名片,如果要让其继续发扬光大,我认为要让其适应当前文旅消费趋势。"陈荣彪建议,鹤山咏春以"咏春+"的融合特性进行多元化思考和创新,挖掘更多独特性、新奇性,变得越来越"潮"。其次,让鹤山咏春从"小众"走向更强调刚需和实用,不再只是"武术""功夫",而是满足"当下即享"的实时乐趣,为游客提供震撼与狂欢。最后,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以独特的建筑为载体,从时间到空间,从静态到动态,从景观到戏剧,通过多维度思考与创作,跨专业协调与融合,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鹤山咏春。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