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标准农田建设领跑全国,粮食产量跃居第四
吉林高标准农田建设领跑全国,粮食产量跃居第四
2023年,吉林省粮食产量跃升至全国第四位,单产稳居粮食主产省份第一。在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吉林将承担全国1/5的任务,增产200亿斤。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吉林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持续创新和不懈努力。
政策引领:科学规划绘就蓝图
吉林省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2016年,吉林省出台《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整体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规划引领下,吉林省创新提出“五个集中”原则,即集中投入资金、集中整合资源、集中连片建设、集中打造亮点、集中力量推进,确保项目建设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同时,吉林省还建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科技创新:为黑土地插上科技翅膀
科技创新是吉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吉林省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重点围绕黑土地保护研究和技术研发、示范基地及核心示范区建设、智能农业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
在科技会战的推动下,吉林省集成示范了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一体化绿色生物防治、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14项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同时,吉林省还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每亩可增产30%。
智慧农业的发展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插上了科技翅膀。吉林省建设农业数字化平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破解“土壤密码”,拓展“吉林一号”卫星在墒情监测、病虫害预警、气象服务方面的应用场景,为现代化大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机制创新: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
吉林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还注重机制创新,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例如,吉林省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推广土地专业合作社的“确股确权不确地”模式,有效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同时,吉林省还积极探索农田建设投融资机制,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利用政策性银行贷款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例如,2024年,中央财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补助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并取消了地方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吉林省还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吉林省在榆树、农安等养殖大县实施整县推进项目,建成100余个畜禽粪污处理中心,生产的粪肥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今年四平市预计还田粪肥1600万吨,覆盖约600万亩农田,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3%。
吉林省还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等方式,保护黑土地资源。据统计,吉林省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1261万亩,粮食主产区全部跨入整县推进行列。
成效显著: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经过持续努力,吉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吉林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2023年,吉林省粮食产量达254.91亿斤,单产、总产和调出量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预计到2030年,吉林省粮食产量有望突破千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吉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验表明,通过科学规划、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生态保护,可以有效提升农田质量和生产效率,为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这些宝贵经验,对于其他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