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火车站迎来90周年,从仿古建筑变身现代化枢纽
西安火车站迎来90周年,从仿古建筑变身现代化枢纽
12月27日上午,在西安火车站建站90周年庆祝活动现场,今年70多岁的铁路退休播音员张燕燕声情并茂地播报着:“旅客们,您将要离开古城西安了,西安车站全体员工,祝您旅途愉快,一路平安。”这充满年代感的广播声吸引众多旅客驻足倾听。
西安火车站,这座承载着无数旅客记忆与城市发展脉络的老地标,迎来了它的90岁生日。90年来,它历经沧桑巨变,从最初的建成经历了3次扩能改造,成为了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从仿古建筑到现代化枢纽
1934年12月27日,陇海铁路潼西段全线铺通至西安。两年后,西安火车站站房建成,其独特的唐代建筑风格的站房在当时格外引人注目。《西京日报》曾盛赞其美观。作为一等站,它的建成意义深远,不仅推动了西安火车站附近工商业发展,改变了城市布局,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方便了人员流动,还为西北地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建国初期,西安火车站广场东西候车室设施简陋,运输条件艰苦,但即便如此,西安火车站依然承担起繁重的客货运输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人口流动激增。西安火车站承担起更加繁忙的旅客、货物运输任务,旅客发送量逐年走高,年发送旅客从1952年的148.81万人次增长至1978年的580.61万人次。1984年西安火车站启动第二次扩能改造,1985年12 月15日,西安火车站新候车大楼竣工启用,成为西安新地标。
2021年12月31日,西安火车站完成第三次扩能改造。扩建后的西安火车站由原来6台11线增加到9台18线,设计年旅客发送量4800万人次,成为拥有高架候车室、南北双广场、双站房、双地铁接驳,多通道、立体化、零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
从硬纸板到电子客票
“不用熬夜排队了!这是我最直接的感受。”务工人员房建宁说,“以前要提前一天从老家到西安,连夜排队买票,现在当天到就可以了。”
八十年代初,为了购买车票,售票窗口前经常是排着长长的队伍。1988年,第一代硬纸板火车票诞生,车票还是靠售票员从木箱子里一张张抽出,再手工扎日期、填座次。九十年代开始实行电子售票,“纸质票”被“软纸票”取代,淡粉色的车票上印有条形码。1996年,西安火车站成为全国首批微机售票试点火车站,让西安火车站售票业务从“做手工”到“敲键盘”,售票速度从几分钟压缩到几十秒。
从2010年起,互联网购票功能进入大众视野,旅客可以通过12306网站进行车票购买;2011年下半年,部分地区车站已经可以刷身份证进站乘车,这也代表火车票开始进入“无纸化”时代;2020年全国普速铁路推广实施电子客票,西安火车站也实现了“无纸化”。
从普通车站到城市地标
“小时候回巩义老家,我记得要7、8个小时,郑西高铁开通后2小时我就能到家了。”赵女士回忆起在西安火车站乘坐的郑西高铁列车依然记忆犹新。
2010年,西安火车站迎来西安至郑州高速铁路,国产“和谐号”高速动车组从西安火车站出发,使西安到郑州的时间由原来6小时缩至2小时内。2023年,西安火车站首次接入进京G字头高速铁路动车组,西安与北京等地的时空距离被急速拉近。
如今,俯瞰90年的西安火车站,600年前的明城墙和1000多年前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物理空间上形成了独特的“站、宫、城”结构,展示着西安这座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独特魅力。北出逛大明宫、南出登古城墙,成为不少游客来到西安的新体验。
从传统服务到个性化体验
近年来,西安火车站致力于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旅客出行需求,已经开行了赏花专列、研学专列、马拉松专列、球迷专列等多趟定制化旅客列车,并推出了一批精准、个性化的客运服务产品。下一步,西安火车站还将充分发挥铁路运力优势,整合资源,积极融入旅游市场,根据不同客户需求,进一步推出更多主题客运服务产品,为助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运力保障。
展望未来
随着西安东站的建设,西安火车站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城市交通和区域发展。西安东站是西安市规划的特大型枢纽站,站房面积39.40万平方米,设置13台27线(远期设计17台35线),将接入多条高铁线路和地铁线路,是高铁、普铁、城际、地铁、公交一体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90年风雨历程,西安火车站不仅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西安这座城市的变迁。从一个普通车站,到西北地区重要枢纽,再到城市文化地标,西安火车站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