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大佛:历经90年建造,71米高佛像镇守三江
四川乐山大佛:历经90年建造,71米高佛像镇守三江
在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矗立着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像——乐山大佛。这座通高71米的宏伟佛像,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还蕴含着海通禅师的传奇故事。
乐山大佛的建造技艺
乐山大佛的建造始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当地百姓深受水患之苦,加上江水湍急,航行十分危险,许多船只都因此沉没。为了祈求平安,当地一位名叫海通的和尚发起了建造大佛的倡议,他认为佛像的威严可以镇住河水,保佑百姓平安。然而,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大佛的建造工程一度停滞不前。
直到唐代开元盛世,乐山县令韦皋主持了大佛的建造工作。韦皋是一位有远见的官员,他不仅动员了当地百姓,还招募了大量工匠,并从朝廷申请了大量资金,为大佛的建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大佛的建造过程中,工匠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九十年,终于完成了这座巨佛的雕刻。
乐山大佛的建造不仅是一项工程奇迹,更是一项艺术杰作。佛像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像,其头高14.7米,头上的发髻就有1021个,每个发髻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佛像的整个身躯依山而建,巧妙地利用了山体的自然形态,将佛像与山体融为一体,展现出雄伟壮观的景象。
海通禅师的传奇故事
海通禅师,本名清莲,出生于大唐开元初年,黔中道播州人士(今贵州省遵义市),本名清莲。他十二岁出家,师从于高僧慧净,二十四岁时离师游历天下。最终来到嘉州的凌云山上,在那里搭起一间茅屋修行。他认为凌云山就是他修行的最理想的地方,凌云山下是大渡河、岷江、青衣江的汇流地,江水如万马奔腾,吼声震天,常常有船毁人亡。年复一年,人们只能望水兴叹,无可奈何。海通见此情此景,悲痛无比,他日夜沉思,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山岩上临江凿一座人世间最大的弥勒佛像,让他日日夜夜、万世千载面对浩浩三江,安澜镇涛,保佑苍生。
建造大佛的消息一经传开,远近的能工巧匠都争先恐后的云聚到了凌云山。到了开工的那一天,千锤击石,喊声震天,场面真是千古少见。一方方巨石从高高的山岩上坠落江中,激起千重巨浪,那些深藏在江底的兴风作浪的水怪,都惊慌地窜出水面,仓皇逃遁。海通在大佛开工后,又肩负起了筹措资金的重担。他心怀宏愿,一衣一钵,足行千里,八方募化,历经艰辛,终于满载而归。
春去冬来,岁岁年年,大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三江汇流处也越来越平静。一日,嘉州郡守听说海通手里有一大笔钱财,就带了一大批随从前来讨要。海通面对威胁,毫不畏惧,断然拒绝了,他斩钉截铁的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海通高傲和蔑视激怒了贪财如命的郡守,他不相信会有人有胆量挖出自己的眼珠,他恼羞成怒的说:“那你就挖出来看看!”面对寡廉鲜耻的郡守,海通威严的盘腿坐定,端起一只铜盘,毫不犹豫的剜出自己的一只眼珠放在上面,默默地举到郡守面前。顿时,郡守大惊失色,吓得失魂落魄,仓皇逃下山去。海通舍己献身的浩然正气感天动地,更激发了广大人民的造就大佛的雄心。可是没等到大佛完工,海通就圆寂归天了。后来,在唐德宗贞元初年,西川节度使韦皋继承海通未竟之业,终于在贞元十九年完工。大佛高71米,历时九十余载,为世界第一大佛像。当代诗人戈壁舟一首:
山是一尊佛,
佛是一座山。
带领群山来,
挺立大江边。
实则是大佛的真实写照。
乐山大佛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乐山大佛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杰作。它历经了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在三江汇流处,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乐山大佛,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大佛的维护和管理工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乐山大佛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采用了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保护手段,对大佛的病害进行实时监控和治理,确保大佛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乐山大佛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为了更好地传承乐山大佛的文化内涵,当地政府还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例如大佛文化节、大佛艺术展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乐山大佛的文化魅力。
乐山大佛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继续屹立在三江汇流处,向世人展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并将继续为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