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古城细胞解剖师”到VR园林:苏州文化传承的科技革命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19: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古城细胞解剖师”到VR园林:苏州文化传承的科技革命

苏州古城,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焕发新生。近年来,AI技术的引入为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让这座“活着的古城”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01

“活着的古城”: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走进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繁华。这里保留着宋代《平江图》中记载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风貌。这片占地116公顷的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

为了全面摸清古城“家底”,苏州创新性地设立了“古城细胞解剖师”这一新职业。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逐户对建筑布局、结构样式、建造年代等进行专业研判,采集居民口碑资料,为古城传统建筑“画像”。这些珍贵的数据经过数字化处理,形成了电子档案,为古城保护提供了准确、快捷、方便的渠道。

02

AI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新利器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AI技术正成为保护和传承苏州古城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近期,江苏苏州推出的“狮林·园宇宙”项目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该项目运用5G网络技术,借助无人机和360°全景高清VR眼镜,将传统园林的运营模式与高新科技产品相结合,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园林之美。

自2014年起,苏州逐步构建数字化保护体系,目前已完成以古城为核心的420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模型,让《平江图》加速数字孪生。这一数字化成果同样方便了市民,用户只需在“苏周到”App上搜索“数字古城”,就能足不出户深度体验高度还原的园林景观。

03

科技创新:让文化遗产“现形”的“慧眼”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激光雷达正成为考古学家的“新宠”。河南南阳古代城址调查项目中,大疆禅思 L2 激光雷达展现了其在识别植被覆盖下的城址遗迹和微地貌特征方面的强大能力。激光雷达的强穿透性和高精度,能够有效提高考古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让过去难以发现的遗迹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04

文化传承:从“保护”到“活化”

AI技术不仅让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护,更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方面,相关企业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与利用同行。例如,清末民初的名医故居曹沧洲祠,经过保护修复后,如今已成为一座中医药展示馆,向公众开放。

此外,苏州还积极推动数字文化融合发展,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试点,利用元宇宙技术,打造“平江九巷”“云游姑苏”等产品;利用数字技术、沉浸式演艺打造“拙政问雅”等“文化+”消费新场景。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为现代生活增添了更多文化韵味。

05

展望未来:科技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将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带来更多的惊喜。正如苏州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所说:“这些保护对象、保护信息、保护要素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电子档案,我们建立了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为未来的管理提供了准确、快捷、方便的渠道。”

在不久的将来,或许我们可以通过AI助手,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苏州古城的千年风韵;或许我们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亲身体验到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或许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科技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将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开辟新的天地。

苏州古城的实践证明,AI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文化遗产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文化体验;它让传统文化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在科技的助力下,苏州古城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