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专家解读:父母沉迷手机反映子女陪伴不足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38: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专家解读:父母沉迷手机反映子女陪伴不足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父母也开始过度依赖手机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离不开手机?我们又该如何把他们从手机中"抢"回来?

杭州媳妇李女士在整理已故公婆的遗物时,偶然打开了他们的手机。手机相册里一张张生活照片,备忘录里一条条家庭琐事,无不记录着老人对她和孩子们的爱。这一发现让李女士瞬间"破防",也引发了人们对父母手机里的"秘密"的关注。

3月19日,潮新闻面向广大读者发起相关征集活动,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读者和网友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在潮新闻、浙江老年报微信公众号留言,有的还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表示"要多跟父母传达爱"。

与此同时,潮新闻记者走上街头开展调查、听取心声,发现关于手机,人们早已探索出新的沟通方式:有人和父亲共用一个购物软件账号,还会一起刷剧;有人以发朋友圈的方式告诉父母"我在他乡过得很好",而照片被父母悉心保存……

长辈们主动适应数字化时代,通过手机了解社会时事,与亲友更为高效地保持联系,明明是喜闻乐见的好事,但当我们得知父母手机里的"秘密"时,为什么仍会感到难过?

在日益高涨的传播声势下,这一系列报道获得了心理学专家们的密切关注。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的老师们研读了相关稿件,与编辑部取得了联系,分享他们的研究洞见。


图据视觉中国

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甘甜认为,手机在老年人家庭生活中的"越位",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子女对长辈关爱的"缺位"。上了年纪的人往往会把情绪目标看作最基本的追求,而了解父母的生活日常、关心他们的各种需求,这些本应由子女给予的关怀和情感慰藉,如今却需要长辈通过冰冷的工具来获得,不免让人感到唏嘘遗憾。

"我们曾面向8千多位中老年人展开调查,数据显示,惯于使用智能手机的长辈,更容易获得子女在经济、精神等方面的支持。"甘甜认为,如果理性看待智能手机,将其视作高效沟通工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甘甜透露,由于工作因素,自己和父母分居两地,"但我每隔三四天就会给二老打视频电话,哪怕只是无事闲聊,唠唠日常琐碎,父母也会安心许多。"

另一方面,甘甜认为,线上沟通效果是有限的,因为缺少视觉、嗅觉、触觉等信息的交互,隔着屏幕"浅尝辄止"的问候,始终无法消解父母更深层次的孤独与无助。

"我们常说,再多安慰的话,都比不上一个面对面的拥抱。"甘甜表示,这句在年轻人中流行的网络语,恰恰是维系代际关系的"良方"。工作日午休、下班后,不妨给父母拨去个电话;双休日、各类长假,多回家看看,和爸妈一起吃个饭,把父母从手机里"抢"回来,让这份亲情回归现实。


调查中,一些年轻人表示,更愿意和父母面对面沟通。

在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系主任、教授马凤玲看来,"大数据比我更懂妈妈"某种程度而言是给社会的一次警钟,需要共同反思:为人子女,是否感受到父母的孤独无助?是否给父母足够的陪伴和安全感?诚然,智能手机能解决许多问题,但很多时候父母更期待与孩子的直接沟通,希望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而不是把情绪和需求倾注在电子设备中。

谈及代际沟通,马凤玲表示:人与人之间存在"沟而不通"的问题实属寻常,不同的生活时代、成长经历造就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也注定了每个人思想的与众不同。

"年岁已逝,父母的身体和心态都会发生变化,有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正在退出社会舞台。他们将生活经验分享给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也期待在新一代的身上获得认同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一种情感联结,所以很多时候不必在意是非对错,作为子女,或许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给彼此一个空间,接受父母的爱意,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可。"马凤玲如是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