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同乡文化推广计划:房山志愿者在行动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49:3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同乡文化推广计划:房山志愿者在行动

近日,“同乡文化推广计划”在房山区火热进行,众多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向市民展示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志愿者不仅活跃在街头巷尾,还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等地,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和文化。他们的努力不仅提升了市民对家乡文化的认识,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展现了新时代志愿者风采。

房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3000年前,自西周燕国在这里设立都城以来,再到上古汉之良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立了繁荣的文明,也诞生了许许多多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纷呈的非遗不仅蕴含着非凡的技艺和智慧,也承载着一方水土、一座城市的情感、记忆和文化。古老的非遗只有活在当下,融入时代的烟火气中,才能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菏泽面塑,俗称“曹州面人”,最早起源于菏泽市穆李村。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早在尧舜时代,地处黄河流域的菏泽就常因黄河决口,天灾人祸几乎不断。当时,当地人们为避灾祸、求平安,常捕杀猎物,敬天地、求神灵、祭奠列祖。后来为了节约,便使用面粉调和后捏成猪、羊,代替活物,即所谓的“花供”。这就是早期的菏泽面塑。到了唐代就便出现生面塑、熟面刷色塑和熟面染色塑三种。

“天下面塑出穆李。”数千年间,当地面塑历经沧桑变幻,几度沉浮兴衰。据碑文记载,1852年(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游弋菏泽,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曹州面人”采用可塑性较强的白面和糯米面为原料,染成黑、白、蓝、绿、红、黄、紫等多种颜色,由塑动物、瓜果发展到塑人物,使面塑初步形成艺术品。从而使面塑艺术大大提高,随后面人师傅广收门徒,传授技艺,于是穆李庄一带便成为菏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从此,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

北京毛猴工艺大众化的艺术特性以及市场和价格的诸多因素,北京毛猴在早年是没有专职艺人的。他们大多在从事其他职业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和销售毛猴产品,赚取零用钱。萧国栋(吉林省长春市人,1920年—2015年) ,出生于世代工匠家庭,学习古代建筑。曾作为援外专家派往蒙古国。回国后将师传毛猴技艺传授给萧掌柜、萧掌亭、萧掌华、萧掌军、萧淑珍、萧淑荣兄妹六人。萧掌柜与其兄妹在学习和继承父辈传统毛猴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实践,将面塑、泥塑、剪纸、木雕、绘画、建筑等其他门类的精华技艺和制作材料运用到毛猴工艺中,设计制作出中外音乐、民族舞蹈、中国戏曲、传统杂技、现代体育、中华武术、北京民俗、讽刺幽默八大系列产品,使北京毛猴作品无论从题材选择、材料应用、技艺方法都有了质的飞跃和提高。

作为北京毛猴第四代传承人,萧国栋之子萧占亭,更是在继承毛猴传统技艺基础上,提出了毛猴技艺与其他工艺的借鉴方法、毛猴作品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功能、毛猴题材的多元性等实践方案,设计制作了一系列集观赏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毛猴作品,为毛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设计制作理念。依据全新的设计理念,家族中其他传承人也都依据自身的技艺专长,设计制作了独具特色的毛猴作品,包括:萧掌亭创作的《交响乐队》,以微雕的技法,制作出小巧精致的西洋乐器,并按照舞台的布置,配以灯光、音响、电动效果。当大幕拉开,全编制的西洋乐队演奏中国传统戏曲《梁祝》的乐曲,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惊喜。

汉白玉雕刻是中国皇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周总理誉为国宝,汉白玉雕刻从汉代到隋唐时期广泛用于石经雕刻,从辽金到明清的浩大宫廷陵墓乃至园林,汉白玉雕刻成了皇家珍贵的御用之品。解放后,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雕像都用到了汉白玉雕刻。几千年来汉白玉雕刻涌现出了无数精美恢宏的杰作,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大石窝镇坐落在房山区,因盛产汉白玉名扬古今中外,与希腊的巴罗期、意大利的卡拉拉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文化之乡,汉白玉传统雕刻工艺历经千年而未衰竭,仍在绽放令人瞩目的光辉。国家高级技师、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刘鹏2000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来到大石窝从事汉白玉雕刻的传承和弘扬,二十多年来,他拜访民间雕刻老艺人,受教于参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刻制作的刘树楷先生的徒弟赵连成和刘凤刚。刘树楷先生从小师从自己的父亲刘忠老先生,并与父亲参加了清西陵的雕刻制作。

为了更好承传汉白玉雕刻文化,刘鹏创办了北京石窝雕塑艺术学校,培养了十多个民族,二十多个省市及蒙古共和国等不同年龄段的上千名人员,使汉白玉雕刻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刘鹏研发了烤花汉白玉综合装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首创,设计制作的汉白玉雕刻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火笔画,不仅是一种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而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知名的产地有山西、安徽。烙画葫芦艺术家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葫芦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清朝时兰州的“刻制葫芦”和“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贡品。当时采取的“火烩工艺”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相结合,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随着艺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烙铁的娴熟运用,画面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表现力非常丰富。在传承人周振山的家族中,爷爷周天德从小跟随其伯父周喜亮学习烙画,独特的工艺——香式烙画。后来爷爷将手艺传给了周振山的父亲周宝,周宝继续传承,将葫芦烙画技法教授于周振山。周振山不断钻研,不断创新,将葫芦烙画带进校园,打造葫芦烙画精品,传承民族文化。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剪纸艺术是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藏。那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燕山文化馆剪纸项目师承于剪纸爱好者陈凤莲女士,陈凤莲女士受教于北京剪纸徐阳先生,在陈凤莲女士的倡导下,剪纸艺术在燕山文化活动中心、东风中学、燕山市民学校和很多社区广泛传播,通过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剪纸通过授课的形式在社区居民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带动了区域剪纸艺术的不断繁荣和昌盛。燕山地区拥有许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传说,“杨家将穆桂英传说”便是其中的一项。“杨家将穆桂英传说系列剪纸”便是此项目的衍生,给燕山地区剪纸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燕山文化馆剪纸艺术的传承人是陈凤莲女士,她师承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

由房山区人民政府举办《西山民俗文化节》定于9月15至17日共计三天,主办邀请提供志愿服务活动,具体如下:
1、开幕式启动环节(手持拉环彩雾弹、4人发放活动物料)12位志愿者,服务时间:15日上午11:00-11:30。
2、咨询处志愿(活动咨询、奖品兑换)4名;服务时间:15至17日上午10:00-21:00。
3、演出协助志愿者2名(协助演员协调安排);服务时间:15至17日上午10:00-21:30。
4、游戏互动区 6名(盲盒饮品 1人;立体彩绘 2人;护苗行动1人;手工灯笼2人;负责物料看管、服务观众体验)服务时间:15至17日上午10:00-21:30。
志愿要求:18-40岁,在校大学优先;遵守时间、按时完成任务,每日签到管理。地点:房山新城滨水森林公园(篱笆房地铁下车)。联系人:范洪军,13311362131微信号。志愿者保障:志愿者保险、交通补贴、餐饮或食物、提供饮水、志愿者服装、志愿服务工具、志愿服务证书。

“同乡文化推广计划”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化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们不仅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还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技能。例如,在敬老院活动中,我们为老人表演节目、打扫卫生,并倾听他们的故事。这些经历让我们深刻理解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也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志愿服务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一次社区调研活动中,我们遇到了居民不配合的情况。起初感到挫败,但通过调整策略和耐心沟通,最终赢得了信任并顺利完成任务。这次经历教会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看到孩子们因我们的辅导而露出笑容,或听到老人分享他们年轻时的故事,我们深深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意义。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成为我们持续前行的动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次帮助他人的机会。

通过与不同人群接触,我们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老龄化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这激发了我们作为青年的责任感,希望未来能为推动社会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返家乡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让我们在实践中成长,更坚定了我们回馈社会的决心。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用行动传递爱与温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